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土地管理“惠民生”,为政之要在足食——第21个土地日随笔

火烧 2011-06-2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土地日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约,守住红线,惠及民生。文章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指出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土地财政问题突出,需加强监管与改革。

   一年一度,又到全国土地日。1991年5月24日,在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土地日的诞生。今年“土地日”的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土地面积虽居世界第3位,但论人均仅及世界1/3;我国耕地面积虽列世界第2位,但论人均却排在世界第67位。但与此同时,我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占村庄用地比重达10%-15%……  

   

  在一些地方,资本与政府间存在不正常的亲密关系,二者合谋侵占耕地,以地生财,剥夺农民。特别是土地出让金自1994年纳入地方财政后,更是助长了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积极性。近年来,地方政府收入中30%-40%直接来自土地出让。“卖地”成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点”,“土地财政”成了地方GDP增长的“支柱产业”。这种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困局。  

   

  而从查处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看,对那些责任人的“严肃处理”大多较轻。所以他们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反正土地我也没装腰包,都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即便因公犯法,也是光荣的”。在这种怪状下,国土资源监管实在难以有力。   

   

  “土地日”前夕,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当记者问及“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问题,能否继续依靠开发后备资源解决问题”时,徐绍史说,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另外,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土地利用与管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维系着国之命脉、民之根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中国特色”现实警示人们,假如守不住“红线”,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母亲也难以确保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难以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久繁荣。“虽然全国‘土地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索却贯穿着每一天。”  

   

  土地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三个难以为继现实下,坚持“惠民生”成为土地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长远看,要通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从现实看,“惠民生”更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真正惠及“三农”,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足额返还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缩小征地范围途径和方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