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轴心时代的中国转向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转向
作者:知原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称之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伴随“轴心时代”理论而起的“第二轴心时代”、“新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前轴心时代”等,也成为了最重要的新术语。
西方人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的第二个“轴心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则认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百年,在这个世纪中科学技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并且已经受到危及人类自身这个前所未见的根本限制。历史上,科学每遇到一处限制,就是一个新科学方向的开始。当前自然科学面临的限制是带根本性的,将产生的新科学方向会带来人类文化的彻底创新。人类文化史的第二个“轴心时代”已初露端倪。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把二十一世纪看作人类的“新轴心时代”。
北大教授汤一介表示:在知识和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说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轴心时代”是毫不过分的。
本书认可朱清时院士所说的第二个“轴心时代”,杜维明、汤一介教授所说的“新轴心时代”,认为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对人类思维和生命限制产生突破而必将开创新的时代,目前这样的时代正在萌发中。
但本书所说的“新轴心时代”主要是指,“文艺复兴”开启了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工业文明,这一新型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航海运动则将这种新型文明带给了全世界,从而将全世界都带入到了“新轴心时代”。中国的“新轴心时代”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至今未结束。
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其实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由某个“轴心时代”开启的,之后沿着这个“轴心”时代开辟的道路运行的。人类历史之所以要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正是因为各个阶段有着质的区别,而这个区别则是由其“轴心时代”奠定的。
因此,当前的中国其实夹在西方开启的科技工业文明对全世界的冲击与正在萌发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文明之间。如果我们应对的不好,真有可能像戴旭上校所说的将被肢解;如果我们应对好了,则有可能焕发生机重新引领世界前进。
在雅斯贝斯划分的人类历史的四个阶段,只有中国跨越着整个四个阶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古希腊文明则在第三阶段才开始。我们会在当前的这样的关键时代而亡吗?或是再次崛起继续前进,这取决于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否正确应对。机遇常与危机并存,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却是中国的轴心时代,为之后的二千多年奠定了基础。1840年至今的中国只要我们应对好了,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二个“轴心时代”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之后,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但中国还未能成功应对,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出现孔子、老子、墨子之类的具有敏感心灵的伟大思想家。文明冲击的核心是思想的冲击,是让我们明白了中国之外还有比中国传统文明更为先进、更为高级的近现代西方文明,因此我们要学习要思索,哪些是我们要抛弃的传统文明的劣质成份,哪些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优质成分,怎样才能融合这两种异质文明?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政治家出现的再多也没有用,1978年之后我们仍在重复一百年前的道路,这不很可悲吗?
我们只有成功应对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之后,才能谈重新崛起,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应对西方文明的这种冲击,那么引领世界前进的仍然将是西方,而我们则有可能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上的,让我们知道了还有民主制这种与中国传统的皇权专制世袭体制完全不同的制度;另一个是认知方法上的,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认识,通过演绎法来构建知识体系、推理和预测。这也就是五四运动时期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中国传统的皇权专制世袭体制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私有制,权力集中于皇家,并经皇子世代相传。外人掌握了这一权力属于篡权和谋位,是大逆不道,是改朝换代。一个朝代就是某一家的时代。而民主制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公有制,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行分权制衡,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需经民主选举才能担任和更换。
我们以前所说的“公有制”只是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苏东社会主义道路相信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认为只要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其实政治权力的公有制更为重要和根本,没有政治权力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很容易变成官有制。人类历史在长时间段确实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短时间段却常常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苏东社会主义不就是一小部分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在获得了政治权力(上层建筑)之后对经济基础(生产资料)进行的改造吗?
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则通过消费资料的公有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通往社会主义,由于他们是在已经作了上层建筑的改造——建立了民主制的西方实行的,所以做的要比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好的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消费资料的公有制都属于经济公有制,通往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应当是先政治公有制再经济公有制,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主义是在民主制的西方建立的,认为只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实行社会主义,他的理论在移植到盛行专制主义的东方之后,自然有诸多不适应。对于东方专制国家首先要进行的是政治权力的改造,变政治权力私有制为政治权力公有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所享为民所用。
古代的中国人和除西方之外的民族一样,仅仅是通过人的本能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没有总结出系统的方法作为指导。只是在知世界的“其所然”,而没有去知其“所以然”。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可以通过“必然的得出”的演绎方法串联起来,欧几里德几何学正是这样的楷模,从为数不多的基本公理出发,通过“必然的得出”推出各种定理构建整个欧几里德几何体系。后来的西方人在欧氏几何的指引下,总是试图将各门知识建立成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笛卡尔和斯宾渃莎正是这样的近代西方哲学家的代表。
培根则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不能给人类提供新知识,因而创立了被他称之谓“新工具”的归纳法。归纳法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有论述,但亚里士多德只简要的论述了归纳法的最简单类型——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培根所说的归纳法是观察和实验方法,是以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近代西方的伽利略为代表所使用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科学定律(公理)的方法,这一方法被穆勒总结为“求因果关系五法”。
近现代西方的科学正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而创立出来的,牛顿就是这样的代表,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基本定律,然后用演绎法将它们组建成知识体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但现代西方的波普尔又指出了以培根和穆勒为代表的归纳法的问题,即科学家的观察和实验不能是盲目的,而是有指导的,这种指导是什么?波普尔认为是理论,但理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波普尔认为,理论出自灵感。灵感又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灵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或非逻辑的东西,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它突如其来,神秘莫测。从而对“灵感”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走向了反归纳主义。本书则认为指导人们有效使用归纳法的其实是对事物的本原和本源的追求,这里的本原是指事物的结构组成单位,而本源则是指事物的起源。对事物的本原和本源的追求是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化”于人的一种心理动机,就像人们追求“善”和“美”一样,是一种对“真”的追求的需求。因而提出了“求本原和本源归纳法”。
本书正是围绕这两个中心探讨中国未来应做的转向。本书认为,没有制度上的革新,我们难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认知方法上的革新,我们难以大踏步的前进。
作者简介:
笔名:知原,1975年生,湖北钟祥人。原中华复兴网站长,著名网络思想家,政治公有制、能力治国主义、求本原和本源归纳法等思想的提出者,著有《中华复兴方略》、《哲学思考》、《从血缘治国向能力治国的转变》、《中国:问题与出路》、《新社会主义》等书。
联系QQ:171550578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站:http://www.ctk3.cn
- 序:新轴心时代与中国
上篇
- 第一篇 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
- 第一章 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
- 第二章 政治公有制+经济私有制=制衡?
- 第三章 公有制是如何被强奸的?
- 第四章 公有制比私有制更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 第五章 科技进步、避孕与共产主义
- 第二篇 对自由民主主义的发展:
- 第一章 民主制与公有制
- 第二章 共和与权力公有
- 第三章 财产私有制是民主的敌人
- 第四章 民主制是因为有了文官制才完备
- 第五章 向老板要民主如何?
- 第六章 把统治者关进笼子之后
- 第七章 用自我实现主义取代自由主义
- 第三篇 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结局
- 第二章 民族与民族主义
- 第三章 什么是成熟的民族主义?
- 第四章 中国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构建方案
- 第五章 中国民族主义应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 第四篇 中国的新道路——建立能力治国与自我实现的新社会:
- 第一章 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能力治国运动
- 第二章 能力治国与血缘治国
- 第三章 理想国
- 第四章 一个现实可行的能力治国社会
- 第五章 能力治国思想并非精英主义
下篇
- 第一篇 综论:
- 第一章 近现代科技工业文明产生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 第二章 代数的体系
- 第三章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出路
- 第四章 西方哲学的出路在于破除演绎中心主义偏执
- 第五章 中国哲学是否应该接受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洗礼?
- 第二篇 方法与认识:
- 第一章 演绎、归纳与宇宙的统一性
- 第二章 认知论的终结
- 第三章 人类认知原理
- 第四章 最可靠的归纳法——求本原和本源归纳法
- 第五章 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
- 第六章 论情感的理性作用
- 第三篇 辩证法批判:
- 第一章 我为什么反对辩证逻辑?
- 第二章 辩证原则能当作“金规律”吗?答量子力学
- 第三章 黑格尔主义者,请不要老当“事后诸葛亮”
- 第四章 黑格尔辩证哲学的实质
- 第四篇 交流与辩论:
- 第一章 直觉是潜意识的归纳
- 第二章 归纳和演绎是无理拆分吗?
- 第三章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客观基础和生理机制
- 附文:
- 一、系列著作说明
- 二、我的思想与我的文章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