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利益格局下“人民”是谁?
多元利益格局下“人民”是谁?
——兼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一、多元利益格局与阶级分化
当今中国,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出现,不同的利益团体和阶层占有不同的生产力和其他社会资源,并据此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社会集团,根据他们在生产力要素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以此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来对照中国现实,可为洞若观火。中国的社会矛盾表现为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官民矛盾、政策与百姓利益的冲突等等,究其实质,是一个特权阶层——我们先不用阶级来命名——占有了生产力要素,并据此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特权阶层的资源和收入分配垄断,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和依赖,其他矛盾皆是由这个矛盾派生出来并从属于这个主要矛盾。特权阶层的垄断有复杂性、隐蔽性、行政性。首先,特权阶层的垄断
另补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这在过去的社会是没问题的,因为过去的社会因为技术不允许的原因从未达到对社会的高度控制,而在集权政府已经能够对社会高度控制的今天,政治反过来主导经济,政策成了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即,政策决定了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分配(不再像过去一样在自然竞争中形成利益关系格局),政策规定生产关系而不仅仅是对现有生产关系予以认可。这样,强大的政治力量既可以轻易造就一种新型的阶级关系,也可以轻易摧毁一种旧的阶级关系。
二、阶级与革命
当今中国不但产生了阶级,而且还阶层固化不能流通、阶级矛盾尖锐无以消弭。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一个农民子弟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豪之家也往往“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阶层和阶级之间是循环往复、流通不息的,统治阶级通过吐故纳新而吸取下层阶级优秀分子进入自己的队伍,从而打消他们以及他们亲属的造反念头(这一招也有用得过头,从而造成“冗官”的,比如宋朝)。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拼爹时代”,这是一种类似欧洲中世纪的血缘身份继承制度或印度的种姓制度,即贵族的儿子永远是贵族,平民的儿子永远是平民——只不过在当今社会,它还没有被法律宣布为一种正式制度。阶层固化意味着换位思考、互相妥协的余地变小,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政治力量总是代表经济利益,代表一定阶级的,但是很多人,即便是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起家的精英,却不愿承认这一点,他们总是标榜自己的高尚,标榜自己代表“人民”利益。且不说这是否诚实,即便你愿意代表“人民”利益,“人民”在多元利益格局下已经不存在,只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精英如果能作到超然中立,他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如果不能,他们就必须在多元利益格局中表态: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可以用政治的语言包装为“谁是人民”。如果有民主的、程序化的利益博弈、利益表决,那么精英可按这个表决结果来执行的。如果没有民主,精英怎么能保证自己不被强势集团的利益绑架呢?或者,干脆自己就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当然,多元利益下的集权政治所导致的最可能局面就是集权政治为最强势利益集团服务。同时,如果有民主,弱势集团会找到一种表达自己利益的机制,如果没有民主,弱势集团如何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呢——趋向暴力的可能性极大,历史上的种种革命爆发于此有重大关系。民主,不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但是它是解决暴力革命的最好办法,它可以通过非暴力的形式表达被压迫的利益,使革命成为不必要,这在现代史上已经被反复证明。
三、谁是“人民”?
古人说“人”,是指无差别的人,说“民”,就有官民之分、人我之分了。当毛泽东提出“人民”的时候,并不是模糊一群人,而是一个明确的政治营垒,毛泽东早期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人民的概念与敌人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直接服务于阶级斗争。“人民”的指向在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都有明确的不同指向,毛泽东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明确说了自己是在为谁服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宪法表述也明确地说明了谁是人民、法律和政府、政党代表谁的利益。后来,经过建国之后几十年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我们可以说,阶级作为以经济地位划分出来的对立群体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但阶级思想和产生土壤并未根绝。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说“人民”变成了一个通用概念,指不特定的大多数。然而今天,阶级重新分化已成事实,精英如果再用模糊的语言表明自己代表“人民”的利益已经说明不了问题。
精英必须明确表态“谁是人民”,否则,左派不答应、右派也不答应,阶级斗争正在向着如火如荼的方向发展,模糊策略只能使日子得过且过,高层之间的裂隙也已隐约能够看到,形势比人强,“摊牌“是形势使然,不是可以糊弄过去的。“谁是人民”就是要说明 “我代表谁的利益”,是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普通党员,还仅仅是传说中的以“五百家族”为核心的一小伙特权阶层,“人民”要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