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高考状元不是顶尖人才很正常

火烧 2011-06-26 00:00:00 网友时评 1040
文章探讨高考状元为何难以成为顶尖人才,指出学校教育仅是知识传授,无法培养真正人才,强调社会对状元成才的期待可能缘木求鱼。

高考状元不是顶尖人才很正常  

读了《高考状元为何32年憋不出顶尖人才》,刚巧又看到《盘点2011年高考爆笑零分作文》。高考状元的作文不会是零分作文,零分作文的作者不会是高考状元,高考状元没有成为顶尖人才,零分作文只是能博人一笑,这两者本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这么放在一起,就发生了联系,是中国教育之痛,又不见得全是中国教育之痛。  

调查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无一位是在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样的调查想说明什么问题?如果1000余位高考状元一个都成了顶尖人才,无非是可以使所谓的社会预期能够得到佐证,高分高能了,人才是学校制造出来的,可以成就对学校教育的长期“误读”。  

在我看来,学校只是贩卖旧知的地方,新知是不会或来不及进入课本、进入课堂的。在校期间,学生充其量是一根记忆U棒,或一只有容量的硬盘,如果认为这就是人才,还不如说U棒、硬盘就是人才。  

学校教育有助于人才成才,但不可能使蠢才变成天才。哈佛、剑桥出了不少政界、商界名人,但是同样出了更多的毫无建树的人,这情形与清华、北大相类似,不信的话你可以把这此学校历年的学生花名册拿出来看看,有多少叱咤风云的名字,又有多少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所以,哈佛、剑桥,或清华、北大出来的名人多,相对于其他学校,只是一种高概率现象,并不能证明哈佛、剑桥,或清华、北大出来的都是名人。  

回过头来,看中国社会对高考状元成顶尖人才的期待,是否有点像缘木求鱼?  

刚才我说过,刚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充其是U棒、硬盘,书读得好的存货多一点,书读得不好的存货少一点。所谓存货,就是旧知,能否跟得上社会的要求,全凭个人造化。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里,零分作文作者或高考状元成为顶尖人才的可能性,也只是一起概率事件,与他们是从哪个学生出来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2011年6月26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