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苏联解体的教训

火烧 2010-07-0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8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本质与苏联解体教训,分析异化劳动与私有制问题,强调公有制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揭示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核心思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苏联解体的教训(原创)  

   

一、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点和全人类的解放途径  

   

根据笔者多年阅读与思考,发现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全面解放与自由发展。这个思想也是一切宗教的原理。然而古今中外,超越宗教而又具备现实可行性只有两家,一个是中印传统理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  

   

(一)两种不同的摆脱异化的途径  

人之所以得不能解放是因为异化。在宗教家看来,人异化是因为魔鬼诱惑,吃了那个苹果。在中国文化传统和印度佛学来讲,真人或初始的人,是不存在异化的,中国哲学认为每一个新出生的人,只要肯摆脱后天的现实生活的诱惑,就能够恢复人的本性,合于道,就能与天地同在,成为“齐天大圣”。印度佛学认为,由于遗传等原因,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沾染了业缘(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观点可能由此而来),他必须要刻苦地修行,才能摆脱异化。其他宗教则相对悟得不透,还需要一个间接的接引者,即神或神的使者。摆脱异化,中印哲学都只强调先“从我做起”“自度度他”;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为其他人做起”“度人度已”,“众生不成佛誓不成佛”(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自己)。  

   

明显可以看出,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创新了异化观点,他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区别了人和动物,创造了一切社会关系,使人具有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私有制的存在,私有的生产资料及由此派生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异化了人本身,使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能需要而成为一种强迫。  

   

(二)异化的劳动就必然使私有制只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应该是自由、自觉的。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私有制使劳动发生了异化:一是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的越多,得到的越少;二是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他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三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区别人和动物的劳动,却被贬低为谋生手段。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奴役等等。  

   

导致异化形成的原因是私有制:“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存在矛盾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异化,无产阶级生产得越多,消费得就越少,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脱节,从而产生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化和资本兼并导致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带来的经济危机。这是异化劳动导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公有制取代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趋势。  

   

异化劳动的观点并没有失去它的真理性。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资本主义剥削国际化,为了稳定统治,他们对内缓和阶级矛盾,减轻剥削本国无产阶级的异化压力,把所减轻剥削带来的利益损失,由于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必然会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和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特权,向发展中国家转嫁。

     作为世界最大工厂的中国,劳动者工作时间最长、工资世界上最低、普通感觉到绝望,生存陷入困境,人和人之间差异分化、群体间相互仇视,就是这种异化的体现。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中国的劳工保护制度之所以无法建立,是私有制导致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三)消除异化的唯一手段或必然发展趋势就是消灭体私有制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迫使资产阶级改进剥削与统治方式,在经济方面为建立社会主义提供条件。“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数据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兼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劳动与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整个(私有财产)关系的高峰、顶点和灭亡。”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冲突的必然结果。  

   

而私有制的消亡有两种途径  

1、欧洲的途径。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后,生产关系的发展将为私有制的消灭奠定一切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通过股份制的方式,为实现公有制奠定基础:“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实行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  

   

“扬”是继承一切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经验和生产力基础,“弃”就是废除私有制。这是马克思基于欧洲历史考察得出来的“经典革命”之路。  

   

2、东方道路。此外,对俄国,马克思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中心内容是从俄国存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的特殊国情出发,借助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使之“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就是东方道路,后被发展成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的主要思路是:欧洲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它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改造经济基础,间接进入社会主义。因此,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全面建成,需要一个过渡阶段或“入口”。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提出的“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的观点,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扩展。列宁的设想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发展苏联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列宁曾经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就竞争不过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必须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入口:“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用全力仿效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要借助资本主义的优点,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然后建立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东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列宁的观点是必然存在一个发展生产力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这个阶段是不能超越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换句话说,一切先进的社会制度都必须要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制度,它所建立的基础必须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不具备之前,必须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利用国家的力量,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打基础。利用不是走回头路,而是逐步引导他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等一切必要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人的思想觉悟、社会管理水平---具备后,再向公有制转变。  


     (四)剥夺剥夺者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始终认为,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任何国家形式,都是统治阶级的每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政治形式。“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斗争。”  

   

 阶级间的斗争、无产阶级取得自身解放的共同需求,就要求无产阶级必须要联合起来,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打破劳动枷锁,使劳动不再是枷锁而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使解放人类被劳动异化的悲惨局面,全人类解放了,无产阶级自身也就解放了。这个推理是马克思设想的多国共同进入模式即西欧模式。现在的资本主义剥削国际化,也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大联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苏联的解体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及与其相配套的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  

1、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中讲到,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2、社会主义的统治基础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就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从而迫使每一个体力适舍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可能实现这种改变”。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本身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公社”“公社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国家是奴役工人的“政治工具”,“不能作为工人解放的政治工具”。只有公社才能使他们解放,因为公社“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是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最终消灭它自身,使国家最终消亡,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异化的人的真正自由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新型国家”或社会主义本质观。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政府控制人民的“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即“政治职能”必须废除;由社会一般的共同需要而产生的、由国家必须执行的“合理职能”应当保留,“仍需留待中央政府履行的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职能,则不会加以废除”。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能是服务人民工具而不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人民民主或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关于苏联解体的分析很多,但很少看到用马克思的最初设想分析的观点。倒是我们党的九评,提前了40多年就预言了苏联的解体。  

   

1、马克思的“新型国家”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只有社会收回国家,克服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在实现政治领域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市民社会生活完全平等,人们才能真正地获得解放,实现真正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民主制”才是国家和社会统一的途径。“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也就是说国家的意志来自人民,是人民意志的真正体现。在这里,国家制度才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这就需要通过社会收回国家的各项职能,扩大社会自主性,使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最终实现国家的消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必须要建立民主的自由的“新型国家”“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即使国家由统治工具变成服务工具。为什么要废除官僚主义的国家机器?因为官僚主义是与人类的彻底解放不相容的,官僚化会使国家职能背离人民的意志而重新异化为统治工具,官僚集团本身会成为一种自主自肥的特殊利益集团,权力寻租的冲动将使官僚集团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官僚集团不仅抗拒消亡,而且利用它的权力,会以各种手段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压迫自己所产生的母体—工人农民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异化。  

   

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认识到并在体制上制度上保证他自身的权力是社会权力,而不再把这种社会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权力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全实现。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像公社所做的那样竭力反对这种分离,使政治权力非制度化,从而使社会重新政治化。对马克思来说,官僚主义国家是起异化作用的,因为它是“人的自由和人类自由间的中间阶段”,还因为它造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因此,人类彻底解放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不能在官僚制度下实现。  

   

2、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党的《九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苏联国家的典范,它具有超前的理论预见性。九评深刻地提示了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即修正主义。为什么说苏联是修正主义呢?  

   

一是苏联修正了马克思主义新型国家理论。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引入了官僚国家体制。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巴黎公社原则建设的“新型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又是最大的民主形式,而苏联却违背了这一原则,导致了苏联最终解体。  

   

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建立就面临内部叛乱和外敌的巅覆,尤其是美国的巅覆活动一直非常活跃。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就导致了苏联领导人必须要强化国家的“政治职能”即统治社会、压制社会、抵御外敌的力量,忽视了国家的“合理职能”即社会共同需要的必须由国家代为履行的职能的建设,这就无意中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使无产阶级国家重新官僚主义化,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质,上层建筑的变质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国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被异化,劳动者丧失积极性导致了效率的低下。  

   

换言之,苏联体制片面强调了专政职能而忽视民主制度建设。斯大林时代面临德国的入侵,这样做有其历史必然性,斯大林的做法是对的,而且斯大林通过不断地清洗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变质分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色。由于战后繁重的恢复任务,加上年龄原因,斯大林没有时间完成恢复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历史责任,即推进苏联民主政治建设。而他的继承人,即没有斯大林的对事业的忠诚,更没有有斯大林的优秀理论品质理论敏锐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随意性。随后的勃列日涅夫干脆拒绝按马克思主义原理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戈尔巴乔夫本身既无理论修养也无实践经验,完全成为雅科夫列夫理论观点的前台木偶,他片面地强调公开性、片面地强调民主,忽视了专政职能,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而导致了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苏联的解体。  

   

二是上层建筑的异化“修正”了经济基础。苏联的经济基础不是公有制而仍然是国家所有制。因为苏联的国家体制是官僚体制,国家由于缺乏基本的民主制度,使人民的共同意志无法体现,国家只体现了官僚集团的意志,异化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国家和社会还是分离的,而不是有机统一的。而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由国家来代为行使的。所以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官僚集团所有制,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  

   

马列主义的公有制是指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个人在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苏联国有制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机关,生产资料占有者的主体的变更就标志着所有制性质的变更。国有制实质上还是国家资本主义,只要有合适的条件,上层建筑就能够对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叶利钦上台后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也可以对苏联的公有制进行资本主义改造,休克疗法就是典型的公有制的资本主义改造。  

   

三、几点反思  

苏联的解体,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反思。深刻地从理论上分析这一现象,能够有利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建设,使改革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壮大一个国家  

苏联用了1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0%,超过英德法日等国,居世界第二位。74年中,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比较快,远远超过同期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盛时期苏联的经济问题达到美国的70%。由于经济基础的不断壮大,使苏联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综合国力迅速壮大,苏联由建立时90%的文盲率,成为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苏联的科技实力仅次于美国,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两极之一。这些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具有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当年为什么要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打破一切现成的国家机器,为什么要支持上海公社,最终建设形成大民主基础上的革命委员会体制了。这一切全部是实践了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新型国家理论。经济上的工人管理企业将使国有制更具有公有制的特点,七十年代农业开始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最终将导致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些都不是论述的重点。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大民主及其过渡性组织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尝试。  

   

1、大民主是有效防止国家与社会背离的科学机制。马克思认为新型国家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共同需求的产物,是人的自由联合。为确保国家这个机器异化为社会的对立物,就必须要让人民能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大鸣大放可以充分地表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意见,大字报是载体,大辩论将使错误的个人的自私的意见被否决,形成集中多数人共同需求的正确意见,使社会共同需求能够有效表达出来。由于经济基础已经具备,推行大民主唯一的制约条件就是人民的教育水平及由此产生的整体觉悟。  

   

2、为什么当时中国无法建立类似巴黎公社似的彻底的民主治理结构或政权模式?1969年祖国山河一片红式革命委会组织,其实是一种妥协的组织,是传统官僚集团、军队力量和新兴政治力量的结合。由于传统官僚被解放结合,丧失了权威,新兴政治力量缺乏组织性和必要的管理经验,所以初期的革委会其实是军人主导。军人主导必然导致命令主义和强迫主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适应复杂的社会责任。因此只能使军队力量逐步退出行政机构,部分地恢复传统官僚集团的主导作用。于是后期就开始重新恢复党组织,大批地解放老干部。这些是受当时历史条件制约的。  

   

为什么呢?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按1949年出生起算,他们是完全地接受正统的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到1969年才20岁,这一代新人虽“红”却不“专”,缺乏必要的足够的知识的积累和社会管理经验。而工人农民又缺乏管理社会所必要的文化知识。新兴政治力量形成一种能够主导整个社会的力量,显然从组织能力、管理经验上都远远逊于传统的官僚集团。经过实际证明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队伍就成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力量。而在新中国七十年代,唯一的决定性力量不是社会主义新人而是革命老人---官僚集团。这个社会现实就使毛泽东同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本设想,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完全的人民意志体现的充分民主自由的国家---的努力就被传统官僚集团慢慢地否定了。  

   

3、历史经验对当前的启示。为了避免苏联解体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要有序地恢复网络上的大民主,让人民群众能够批评时政和各级领导干部,这种批评中正确的意见要变成党的意志,通过强制力量得到贯彻,使那些脱离群众的官僚受到惩罚。尤其是要把网络意见领袖吸收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来,形成有序的民意表达机制,防止他们因为意见得不到表达的机会,成为离心力量。  

   

二是要改革党的领导方式,让常任制的党代会真正成为党员参政议政的机构,充分地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党员管理国家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当前要正确地评价新左翼,要把他们大量地及时地吸纳到各级常任制的党代会中,给他们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权利,整合党内不同观点,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的道德水平。一手要严肃批判一切西化分化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防颜色革命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对一些丑化党的历史和领袖的巅覆分子,必要时要行使国家的专政职能,进行一定限度的管制。  

   

四要重建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农村重新集体化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完全可以用股份制自愿加入的办法,推进农业的集体化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对中国境内的一切外资企业要开始逐步收回,恢复鞍钢宪法工人管理企业的模式,重建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对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也要逐步采取百限制改造的政策,慢慢地通过股份制的方式,演变为公有制的企业。  

   

五是开展新文化建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源异流,完全可以相互用彼此的话语体系来重新阐述。国家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有传统国学修养的人才,通过他们,来完成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完全中国化,才能如释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必需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扬弃,才能剔除其有害成分,恢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圣外王的本来面目,得到发扬光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