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背影》不删还不行了
看来《背影》不删还不行了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因为“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而违反交通规则即违法,故对有违法行为的父亲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
此文一出,即引起网民热议。为了支持其观点,他还旁征博引,朱的“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朱自清的文章,不过是一个身心皆不健康(我另有文章指出,朱有“恋童癖”)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不仅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父子深情,还因为作者敢于剖析自己对父爱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过程也真切感人,同时,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来描写父亲,尤其是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定格,准确地表现了在特定环境下父亲的形象特点,给读者以生动新颖的艺术感受。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今,大名鼎鼎的丁启阵副教授告诉我们,朱父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而今日中国是一夫一妻制,妾即如今的二奶、三奶,对此学生们是恨之入骨,因为她们勾引爸爸、气死妈妈、破坏家庭。对这样的父亲,还值得感动么?而作者又是一个有“恋童癖” 身心皆不健康,无病呻吟,境界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对“这样”的作者写“这样”的父亲,学生们不反感吗?这样(或这类)文章还值得读吗?不删除行吗?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对一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被丁启阵说为有“恋童癖” 身心皆不健康,无病呻吟,境界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可见丁启阵是何等的轻薄狂妄!试问现在副教授以上的学者有几十上百万吧,又有谁能写出朱先生那样优美的散文来?
轻薄狂妄只是丁启阵的作风,而其最大的人格缺陷是缺德。从丁启阵博文来看,真正基于文学的讨论并不多,纠缠于作品之外的观点倒是随处可见。说其父亲的不是,道朱先生的“莫须有”的短,不严谨治学,靠炒作出名,这正是现代学者的悲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纯真的亲情!即使亲人有不足,但在纯真伟大的 亲情面前,瑕不掩瑜。何况朱先生写此文时,与父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父亲“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人这将死,其言也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情在常理之中。况且1918年的火车站,火车来往少,车站设施简陋,横跨铁路是平常事,算不上违规违法。丁启阵何苦用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去教条古人呢?这就是丁启阵的典型的学术教条主义!
如按丁启阵的荒谬逻辑,杨白劳租种了地主黄世仁的田地,需要向黄世仁交纳一定的地租,而杨白劳种了地主的地却付不起租金。为了逃租,只有长期躲债,不到大年三十晚不敢回家。这种行为与现在的老赖还有什么区别?《白毛女》这部歌剧也要删除!打土豪、分田地,杀富济贫,这种革命的行动更是不符合当时和现在的法规,岂不也要否定?
丁启阵还不至于轻薄狂妄到否定一代文豪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把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而《背影》写的是伟大的父爱和纯真的父子深情,没有被批判的地方!家庭亲情是我国优良传统,在情和理不冲突的前提下,如果这种传统观念需要反思,那反思者必是无情无义之徒!
丁启阵和很多中国人一样,是读着鲁迅、朱自清的散文长大进步的,如今也小有造化,当上了副教授。但可悲的是他不知感恩,却为个人的寂寞将少年时期崇拜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全面地批判,从文风到人格!来达到个人炒作出名的目的。这正是现代学者和学术界的悲哀!这不,丁启阵成了网上热议的人物,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北外有个丁启阵副教授,但他们知道的是,丁启阵是一个轻薄狂妄人格缺损的典型的学术教条主义者!
孩子们,开卷有益!认真地学习鲁迅、朱自清等现代文豪的作品吧。她们将潜移默化地使你们感悟人生和增长知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