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社会信仰缺失源自于历史精神的淡忘

火烧 2010-07-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社会信仰缺失与历史精神淡忘的关系,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回归传统文化以重构民族信仰。
        钱穆《国史大纲》序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历史乃是一种生命之学,有生命,必有精神,生命藏在里,精神表露在外。中国历史之所以有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乃在于贯穿于其中的中华民族之精神,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史观,是中国历史精神的重要内容。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我们学习历史,目的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真相,了解过去发展过的客观现实。然而历史是需要由人来记录还原的,人本身的主观意识却加深了历史研究的难度。历史事实是死的,但是历史事实所表现的历史现象是活的,历史现象不会因为历史事实的过去而消亡,而会形成一定的历史精神不断的延续下来。这些历史精神就是人们社会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来源,“鉴古知今,究往穷来”,中国历史精神就是这种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又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
  信仰是一种思想意识方面的体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变迁都会产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理论,信仰是思想的一个方面,然而思想史的发展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部分。而历史客观事实的反映则是历史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本国历史精神是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信仰的根本源动力,而这样的历史精神是宏大的无所不包的精神体系: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思想史,战争史,地理史,它们所呈现的历史精神共同形成了创造历史事实的民族的精神信仰。丧失了历史精神,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当下的历史教育,侧重于简单枯燥的历史事实再现,是对历史现实的机械描述。失去了历史本来所包涵的精神特质,使得国人对于历史本身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觉得这些不过是故纸堆里的发生过的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枯燥乏味。仅仅满足于八卦野史的探索,对封建宫廷生活的好奇与探秘。历史只不过变成了茶余饭后嬉笑怒骂的谈资,完全忽略了历史本身的思想精神内涵,失去了对本国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这种客观环境严重影响了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国历史的态度,蕴涵巨大精神财富的历史竟然屡屡在课程安排中沦为副科,甚至成为非文科学生的一种负担。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历史教育的悲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国人思想领域的突然开放使得在价值观的选择上陷入矛盾。一方面西方文化优秀的东西使得自己视野更加开阔,接触到更先进的发展理念,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传统思想理念的教育根深蒂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仰在短时期内也无法改变。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的理念和文化的接受能力是迅速而又直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发展理念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却客观上忽略了对思想历史的教育。物质财富的极速增长带来的是思想意识领域的混乱,对待价值观人生观的摇摆不定,混乱不堪。我们树立了不断向前发展的理念,却失去了回顾历史的良好习惯,于是乎,抛弃了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就失去了历史事实内涵的历史精神,历史精神都没有了,那么民族的信仰在哪里呢?当今国人对待历史本身多数是好奇娱乐的心态去戏谑所谓的历史。而作为未来栋梁的学生对待国史的兴趣和态度更是让人痛心疾首。除了历史教育本身的失败之外,自身对历史的误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反思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的时候,是否应当回到历史精神这个宏大概念本身呢?在本民族的优秀思想史中去重构或者说恢复自己的精神信仰,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去找寻自己的精神支柱。
  笔者始终认为:剧烈社会转型导致的文化混乱现象造就了国民的历史虚无主义,娱乐的多元和泛滥,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异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的存在意义,造成了对历史精神本身的否定。钱穆先生以史为鉴,为中国的改革提供正面的或负面的参照。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唤起国民的历史意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与个性,特别是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风貌,不至于千篇一律地以西方历史的模式或术语来硬套中国历史。钱先生指出:“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觉醒。此等情感,一旦陷于麻木,则国家社会内部,失所维系,而大混乱随之”(《国史大纲》)。当今国民信仰之缺失恰恰在于此等历史情感陷于麻木以及历史意识的极度匮乏。中国当今的改革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处,钱穆指出:近世以降,中国急切地先学德日,后学英美法,又学德意,再学苏俄,都学遍了,但都碰壁了。要学的学不到,要打倒自己五千年来的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深厚传统,急切地又打不到,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痛苦和迷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同样陷入了这样类似的迷茫状态,但略有不同的是,我们找到了坚持发展的属于自己的道路,不必在政治制度方面浪费太多精力。虽然政治的大前提可以确定,但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却不以政治制度的不同而转移。我们仍然面临急切否定传统文化但却否定不彻底的痛苦之中。这样的痛苦导致的就是价值观和信仰的无比混乱,甚至是缺失……
  重视本民族的历史精神就是重视中国精神的抉发和历史情感的呼唤。民族历史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中国精神的重光。任何离开中国传统精神资源的现代化,绝对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在21世纪必将发生更大的作用,必将对国民信仰缺失问题的改变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唤起国民的历史意识是国家复兴的根本王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