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红色旅游之井冈山怀古

火烧 2010-07-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本文记录作者在井冈山的红色旅游经历,结合历史背景与实地探访,回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讲述红军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红色旅游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傍晚时分从广州开出的列车,经过一夜的颠簸后到达江西省某地,漂亮的导游小姐就领着我们上了一辆旅游车。几百公里的山路把我颠得呕吐不止,但为了看清楚这个险要之地的地形地貌,还是强打精神睁开眼睛看着车外,看到有值得拍下来的景色,就按一下长焦距照相机的快门。
  虽然已经是四月份,但山区却是一种"春寒",幸亏母亲叮嘱我出门前带上毛线衣。天色越来越明朗,车窗远处是片片苍翠的风景,与广东地区常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无异,而路边低矮的房屋却明白地提醒我,这里是个不发达的地区。
  山势陡峭,道路漫长,专门为前往井冈山圣地而修建的水泥路再加上进口的旅游车,仍然耗去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着外面险要的地形,我有点明白当年"剿共"的国民党军为何会屡屡败绩。只要几挺机关枪、几百枝步枪,再加上誓死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官兵居高临下地守在交通要道上,就足以阻挡千军万马。当时蒋介石政权能调动的兵力并不多,西南、西北、两广和东北地区都有军阀割据,东面日本人虎视眈眈,北面的苏联人一心想把新疆分裂出去,英国人的黑手伸到了西藏,全国各地的偏僻山区匪患横行,这种局面下,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蒋介石也难以扑灭井冈山地区的燎原之火。何况,当时中国社会严重的贫富悬殊情况也导致蒋政权失去人心,几年下来,江西地区的红军便增至十万之众,成为蒋政权的心腹大患。
  旅游车到达井冈山市,当地原名茨坪,后来,一为纪念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二为打好旅游牌,更名为井冈山市。市区面积不大,相当于广东地区的小县城,但市容整洁,建筑物也多为宾馆。我因为晕车,没参观博物馆,提前独自回宾馆了。路上,看到一家卖早餐的小面店,顾客很少,大概当地人已经习惯了一种宁静的生活。而小商铺老板就熟练地诱使我这个不善讲价的书呆子掏钱,最后是拎了一堆纪念品回宾馆睡觉。我对这个小镇的"第一印象"是清凉、安静,缺乏广东地区城市那种浮燥的感觉。
  当天下午的行程是参观红军医院、朱毛等人旧居等。当年红军官兵生活条件之艰苦确让人难以想象。当然,在当时的中国,能吃饱饭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了。晚餐我们吃红米饭和南瓜汤,倒也不像我想像般的难吃。当年,有一位红军军官曾问毛泽东,天天红米饭南瓜汤,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革命的胜利?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回答他。这位曾对革命产生过动摇的军官后来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在长征中率领红军的精锐力量作为开路先锋。国共合作初期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击溃日军坂垣师团,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共产党军队的威信。解放战争时期又指挥了辽沈、平津战役,率"四野"的百万大军横扫半个中国。文革时还成为写进党章的接班人。曾在这片山林中与国民党军周旋、厮杀的造反者们,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终于将一支亦军亦民的简陋武装锤炼成足以推翻蒋介石政权的百万大军,再集中兵力进行几场大规模的战役,就推翻了摇摇欲坠的蒋政权。可以说,没有井冈山的艰苦岁月和长征中锻炼出来的高素质军官队伍,就不会有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
  往事历历如云烟,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历史故事的几百里井冈山,现在却是一片宁静与详和。尽管在当年的遗物面前,我在努力想像毛泽东、朱德和林彪的模样,想像着战士们在这个地方每天是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导游小姐却在不停地介绍我们购买茶叶和蛇酒,让我们的思绪无法进入到壮怀激烈的烽火年月,这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萌芽之地,已经被浓厚的商品气息所笼罩,怀着寻幽探胜心情来此凭吊者难免有几分失望。
  井冈山地区空气清凉,满眼翠绿,人工种植的乔木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山坡。导游小姐说这里曾经有老虎,但后来用飞机撒播了树种后,长出许多大树,老虎就绝迹了。听到这些话,我既悲叹人文景观的的消失而惋惜,更为生态环境被破坏而感到痛心。
  晚饭后我们去买纪念品,这条街也许是全井冈山最热闹的地方,竹杯、竹手袋、根雕摆满大街待价而沽,我买了一些竹杯准备送给亲戚们的小孩,又买了几个竹手袋准备送给班上的女同学。晚上在宾馆里看电视,原来当地看不到香港的电视,所以我也没看。想起竹杯买得太少了,回去可能不够分,于是就披衣下床,想到街上去走走。然而一出宾馆我就退缩了,原来前面的街道上黑灯瞎火的,犹豫片刻后,我还是取消了行程,因为我不想冒这个险。最后,我叫宾馆小卖部的一个人帮忙去买几个竹杯回来,我再付钱给他。
  次日的行程是参观黄洋界。是日清晨大雾弥天,百米外不见人影,幸亏司机技术还不错,顺利地将我们送上了山顶。这里有一座纪念碑,还有贺子珍纪念馆。我对这些人造景物不感兴趣,只是急着寻找当年的战场遗迹。后来导游带我们到一处有迫击炮模型的地方,说当年红军就在这里向山下的敌人射击。我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想看看如果要在这里组织一场阻止战,应该如何分布兵力。同时,我努力地想象着当年打仗时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再加上红军装备的少量远射程火器,要守住这个关口还是可以的。何况,在江西地区红军兴起的初期,蒋介石军队是用逐次投入兵力的做法来围剿占地利人和的对手,犯了兵家大忌。后来民国政府动员倾国之兵进攻红军,才占领江西地区的根据地,但红军的指挥机构和精锐部队却转移到了陕北地区。十多年后又从东北、华北和华中三地同时对蒋政权进行了进攻,仅仅一年多,中国的政治力量对比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德挑粮处的坡度很陡,就算徒手攀上恐怕也有困难,真不知道当年人们是如何挑着沉重的担子走上这个接近九十度的斜坡的。但这样险要的地形,外来的进攻者也要望而却步。
  白茫茫的大雾遮挡了我的视线,也破坏了我的兴致,旅游车很快就下山了,前往当年朱毛红军会师的地方。车子下坡时,耳朵胀得难受,还发出卜卜的声音。出发前,有位女同学给我送来了一包形如豆子的巧克力,这下总算派上用场了,我就用咀嚼来化解这种耳朵内压力变化造成的不适。耳朵后来胀了整整一天才恢复正常。
  会师纪念碑设在一个广场上,当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在这里会师。文革时期,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人被说成了林彪,甚至油画《井冈山会师》上的朱德也被改成了林彪。虽然林彪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高级指挥员,但这种明目张胆地伪造历史的做法确是令人不齿。林彪事件后,井冈山这段被修改过的历史就恢复了原貌,林彪在井冈山地区为自己树立的纪念碑也被炸掉。但史学家们似乎也矫枉过正了,林彪在中国革命时期的功绩也被一笔抹去。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和第三部《平津战役》里,林彪作为正面主角形象出现,史学家们才敢重新修正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近现代史。中国人始终不敢直面近代和当代的历史,不敢让当代人了解真相,只有大部分见证人都已作古后,才小心翼翼地去"修史",每一个风云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