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谨防腐败因“特供”升级

火烧 2011-09-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揭示部分政府机关利用权力建立特供基地,通过资金项目变相补偿获取低价优质农产品,引发腐败风险。同时涉及转基因食品争议及绿色农产品特供问题,呼吁加强监管。
 
谨防腐败因“特供”升级
前些时有报道说,有的地方政府机关上班时间无人办公,说是开荒种菜去了,原因是市场买来的不安全。这本身也是奇闻。还有那个转基因的东西,有人说很安全,有人说很危险。在安全和危险都没有被充分证实以前,老百姓可以吃,有些人就不能。据说某机关幼儿园的规章就有不得采购转基因食品的明文规定,恰恰那里小朋友的家长有的就是转基因的积极推广者。
机关干部利用空闲时间种种菜,学学南泥湾,走一走五七道路,倒也无可厚非,但超越了自己动手的界限,利用手头的权力、资金建立“特供基地”就骇人听闻了。
最近有群众反映,浙江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权力在生态环境优越的遂昌县开辟农产品“特供渠道”,让当地一些绿色农产品基地高标准保障其部门和单位内部供应。
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当地一村主任证实,一些部门、单位选择他们村作为定点,主要看中的是这里海拔高,空气好,环境好,能够保障土猪养殖的品质,并且对他们严守“土”法饲养,不喂合成饲料、不用激素和添加剂感到放心。每隔一天,村里都要给市里“直运”土猪,每次宰杀两头,并且连猪血也要求一并送去。除了土猪“特供”,遂昌县当地生产的绿色瓜果蔬菜,也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看中。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以及上海黄浦区环保局等一些外地政府机关,都是这里的定点用户。遂昌县农业部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对记者说,一些部门手中掌握着各种名目的资金。比如说农业部门有设施农业、生态循环、污染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这些大类中又有很多子项目。资金要给谁、给多给少,部门有决定权。如果看中某一农产品基地,部门可以通过当地基层政府或企业,让其以一些名目申报项目或申请补助等方式实现变相“补偿”,而部门得到的是低价优质农产品的长期供应。
浙江的情况并非仅此一例。据反映,不少地方政府的行管部门都建有不同特色的特供管道。象浙江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及上海环保这样以部门为利益单位的“一亩三分地儿”早就有之,只不过内容是由“名特产品”转向“安全绿色”食品的。
笔者曾到某著名的木耳产地办事,午饭时发现盘中木耳又小又黑,好奇地问当地镇干部。他回答说,这是从山上采的野生木耳。“我们出产的木耳、香菇都是人工种植的,不仅我们自己不吃,市里的干部也不吃,因为喷洒的那些激素听说有害。”他告诉我,市场上卖的木耳香菇绝大部分都是打了药的,千万不要贪个头大、好看。他还传授如何鉴别的经验:干木耳稍一浸水就发,用手指轻搓感觉两张皮。劲儿大一点会碎,里面有粘滑液体的,就是打了激素的。
从一些现象看,除了“堂堂皇皇”的特供以外,多数的“特供”是隐蔽的。它是这样一根链条:“有关部门”为特色食品生产提供“新技术”和资金扶持,这些特色食品以产量和外观的优势维持其市场竞争力;生产者用利润的一部分,专门生产没有使用“新技术”的产品供应“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因扶持地方特色经济政绩显著而立功受奖晋升提拔。
这根链条也能解释人们这样的“疑惑”:毒害食品生产者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使用的竟然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匪夷所思的化工产品。不仅专家断言不可能的地沟油提炼技术被“提炼”,在三聚氰胺与乳蛋白的相似性等高深理论上,毒害食品率先证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
特供的泛滥是腐败的升级。人们常说的“贪”,大多是指官员贪财、贪色。贪官毕竟还是要吃要喝,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着和群众一样情感。哪怕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们还是要“监管”的。自从有了特供,官员享有自己的“维他命”,根本不管民众的“毒杀死”,逐渐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观惰性,造成毒害食品泛滥成灾。
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等品德,在特供面前统统见了鬼。灶王爷不再食人间烟火,人间的“烟火”存续还靠谁来管?凡间百姓,都表示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别人生产的总要吃吧?高高在上的得道者眼睁睁瞧着鬼打鬼,不为这个民族之忧而忧,悲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