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开发商与银行:谁先死都是死

火烧 2008-04-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44
文章分析开发商与银行在房价上涨中的博弈,指出房价持续上涨对民生影响,结合CPI数据与土地交易情况,揭示房地产市场风险与政策调控压力。

开发商与银行:谁先死都是死

    呵呵...就算是我幸灾乐祸吧:
    我在去年8月14日<<悠着点: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等利益集团共打楼市“涨价组合拳”>>●曾奉劝过他们,骑在房价猛涨“黑马背”上的地产大鳄们,特别是任志强别尽顾着盘算冲破18亿可耕地红线得到《宪法》确认!马背上的骑士固然风彩,但摔下来的只能是“骑士”而非别人。那时就不再是骑士也许是其它什么了,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砸。“以史为镜”悠着点---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等利益集团共打楼市“涨价组合拳”的哥儿们,事物发展有着自身的极限!

    然而他们就是不"买账"。他们是指谁呢?应当是:开发商银行与地方政府吧,当然精粹们也在其列!

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去年8月13日发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季度上涨6.3%,涨幅较高的城市主要有深圳、北海、北京等。今年二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3.5%,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5%,物业服务价格上涨0.3%。统计显示,今年二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比一季度高0.7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一季度高1.7个百分点。 二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一季度高3.7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去年一度房价涨声一片的喧嚣己成为现实所有物价上涨的一匹“黑马”冲击老百姓所关心的生、老、病、死与衣、食、住、行的“政治”。

    然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余力教授表示,7月份CPI数据显示,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开始向下游传播,消费资料的价格向上游开始传递。CPI7月份增幅超过6月份,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说明我国目前的居民购买能力较强。他认为,在CPI数据进一步走高的同时,上周三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也显示,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597亿元。这表明货币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仍在延续。对于8月CPI同比增幅能否再创新高的问题,余力表示,如果国家不出现大的经济宏观政策,8月份的CPI增幅按照惯性有可能再次上涨,至少不低于7月份的5.6%。 专家说话有数据,而老百姓说话凭“感觉”谁在胡说?

    精粹励以宁在他的<<西方经济学>>讲得清楚,所谓"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货币支付能力的统一,就是说一个人仅有想购房的打算而手中无钱也是白搭。所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发出了"望房兴叹"的无奈。然而,励精粹在离开书夲时的不同场和却将需要歪曲为"需求"而煽动房价走高时,于是诸如上引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余力教授也象某种鸟似的学舌称道:"如果国家不出现大的经济宏观政策,8月份的CPI增幅按照惯性有可能再次上涨,至少不低于7月份的5.6%"这里说的只是"如果"而不是必然。于是"精明"的开发商任志强弃去"如果"认定"必然"就口无遮掩地高喊:十年之內房价只会继续走高而不会下跌云云,银行贷款仍不甘落后,房地产“涨价组合拳”照打不误,老百姓继续无奈地"望房兴叹"!

    想不到时不过一年之际:像潘石屹这样的“悲观论”者,也一定会有丝毫不认衰势的“乐观论”者,比如与潘石屹站在同一阵营里的任志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任志强一句“要死肯定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可谓是语惊四座。拖着银行下水,难怪有业界人士直觉认为,这回开发商是真急了。● 而包括我在內的囊中羞色者忍不住想说一句:开发商与银行谁先死还不都是死嘛!

    有人如此认为:在地产、银行利益捆绑日益紧密的今天,“银行先死论”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有前提的:一是银行贷款过多过滥,房地产企业破产将会拖垮银行;二是房地产泡沫过于严重,银行难以承受巨大泡沫急剧破灭之重;三是中国住房市场趋于饱和,即便房价回归理性价位也无人接盘;四是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失控,整个经济出现全面衰退。住房市场情形又是如何呢?比较乐观。首先,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中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依旧很大;其次,当前中国楼市之所以出现低迷,关键在房价远远超出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一旦房价趋向合理,政策调控基本到位,清冷的楼市必然再次火暴。如此,房地产行业又岂能会死掉?并说,这位地产商为什么这么说,表面上看是忧国忧民,实质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之所以扯出“银行先死”的大旗,无非是提醒决策者,宏观调控过猛了,宏观调控该收兵了,否则会玉石俱焚。只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房地产行业日趋健康理性的当下,抛出这一谬论,究竟想吓唬谁呢?●依我之见,不排除任志强是在吓唬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

    其实早在2005年之前有良知学者己指出房地产业的畸型发展。易宪容算是其中一位:
   
    他认为,最近有人放言,如果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释放出,最先死的是银行而不是房地产企业。当前房地产的银行信贷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是房地产的个人按揭贷款的信贷风险。

  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现金流趋紧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会导致房产土地交投清淡,也会促使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而让房价向下调整。房价向下调整不仅会导致住房抵押物的价值下跌,也会导致土地价格下降而放大银行信贷风险,因为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主流是土地抵押贷款。而土地价格迅速下降,必然会让土地抵押物价值下跌。这不仅把银行信贷风险完全暴露出来,也会把银行信贷风险无限放大。但是,受到惩罚的首先是房地产开发商而不是银行。

  对于住房按揭贷款,中国不会走上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之路,因为中国没有让按揭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品化,但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既没有美国式的多元化住房按揭贷款体系,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则及贷款人信用管理与评级等,早些时候让不少没有满足住房信贷准入标准的人进入了这个市场,从而导致中国房地产投机炒作十分泛滥,房价迅速推高。但由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严格的首付比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信贷风险。可以说,2007年在一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地方的1万多亿元左右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较高,而在2006年底以前所发生的2万多亿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要低于前者。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全国的住房价格不下降到30%,对国内商业银行所造成的风险是不会太高。而一旦房价下跌,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随时都面临倒闭风险。

  总之,房价下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自然很大,但不如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受到重创的是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把银行推到前台,是希望政府改变目前的房地产政策及金融政策。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了。

    搁笔之前我想:昔日骑在房价上涨黑马背上的王子任志强、潘石屹为何就不想一想自己行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若奉行"我就是给富人盖房子的"宗旨,而失去社会性消费囊中羞色者的群体,那么社会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的交换即:需求引起并促进生产,而生产决定并引起新的消费这种螺旋式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能持久吗?这个连高中生都明白的道理,却在精英们的“涨价组合拳”中被边缘化,结果发出了“要死肯定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的视死如归而又相互"让贤"的悲愤之语?!
    我还在想:世上最容易的事莫过于"死"。谁想让一个想死的人不要去死很难,因为想死的方式方法太多它必然使阻止他死的人防不勝防。比如,先死的会不会拉上个"垫背"的意在我先死你也别后死要死咱俩一块死。但死与生必竟有段距离,往往一个人当他死时却又不想死了的事也很多,我曾亲眼见一失恋小伙子卧轨自杀,当他义无反顾地扑倒在铁路轨道时又怕死了,此时又就地一滚而企图躲开火车头之际,仍被车头的排障器刮到脸部一点点。火车停了,这小伙子却己血流滿面。好心的铁路扳道岔工人和火车司机将他扶起,可清醒过来的他嘴里仍喃喃自语地喊:别管我,让我去死吧...工人师付看他这熊样用河南话骂了句:"吊样儿",开着"历史"火车呼啸远去...
    接下来的是这位小伙子因自杀未遂得给铁路警方录个自杀的口供,以备案记录存档排除他杀吧!
    那么,要死的开发商、银行会不会死不了弄的象上述那位小伙子到司法机关说点什么成为记录在案的证据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整个贪官什么的被"株连九族"出耒的可能性也许不能排除。当然主流精英被边緣化则是肯定的!

(星期三 2008年4月23日下午 1:14:30)

●<<时评:开发商因钱而生,为钱而死>>2008年04月23日 08:00  
●中国证券报2008年04月23日 06:56<<地产商抛出银行先死论想吓唬谁>>
●易宪容:谁说银行先死 先受重创的是开发商2008-04-22 09:58:19广州日报 
● <<悠着点: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等利益集团共打楼市“涨价组合拳”>>      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313177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