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潮主要有三种,即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这三种文化思潮交错在一起,随着时代变迁,兴衰交替,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百六十年文化变迁的基本脉络。
鸦片战争后,中国旧文化迅速的衰落了,在内外交困下,民心思变,而又前途茫然。西方文化开始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似是漆黑一片的屋子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前所未见的世界,然而再回顾室里则皆沉黑积秽。中国传统文化被推到了反面,腐朽没落的一面被放大,结合着经世之学的西学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这个时期的西学还很幼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本身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随着留学生的参与,新文化运动才进入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 和赛 先生,即民主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以此来改造中国。然而民主和科学二者是无法统一的。民主的基础是个人自由主义,而个人自由主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民主的基本原则。科学追求的是真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必然形成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类似于独裁的一种体制。因此新文化运动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也自然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新文化运动后期出现了分裂,中国近代以来三个主要的文化思潮正式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也都有了全新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文化界开始对东西方文化进行重新评估,看到了西方文化缺陷的一面和中国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面,提倡“物质文明是西洋的而精神的文明是中国的”。
以实用主义为代表西方文化,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论些主义,提倡渐进式的改革,否认革命的意义。同时也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肤浅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低级阶段。然而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实用主义很快被淹没。让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西方文化中分离出来,提倡唯物辩证法,主张革命。然而直至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成功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然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并非偶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也有其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奉献、强调秩序,在本质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相通的。因为集体主义、奉献、秩序是人与人平等、人与人合作的基础,有了和谐的基础,社会自然也是和谐的。在这样的和谐中,个人的选择必然不会偏激,不偏激正是中庸之道。而传统文化中,强调礼制,三纲五常就是礼制的代表。礼制是双向的,三纲中,臣子妻要对君父夫负责,同 时 君父夫也要做臣子妻的表率,再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加以约束,从而形成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睦的稳固的结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虽有地位高低之分,但是责任也有大小之分,但是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礼制约束,因此人与人之间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传统文化中“公”的思想正是集体主义最好的注解。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思想的环境中,但也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国的奇迹,也正是中国成就了马克思主义。
然而,这三种文化思潮的在今天又有了新的转折。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自由化思潮重新泛滥,并大有取代马克思主义之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本是不可调和的,当需要利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步伐是,对其会连带产生的自由主义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要防止自由主义思潮则应从根本做起,即始终确保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然而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有时是非常巨大的。在市场经济这个温床上,自由主义的产生同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主义与和谐是对立的,不可共存,自由主义强调竞争,和谐则必须是在合作的基础上。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有纪律的自由,而自由主义则是追求不需要纪律约束的完全的自由。二者的经济基础是对立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市场化的私有经济,马克思主义是集体主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自由主义无法迈过的一道坎。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也出现裂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了中国革命,而要取得中国经济建设的胜利必须要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然而,当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时,马克思主义逐渐落后于中国的实际,也终将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到了分裂的时候了。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终将失去支撑其继续存在的经济基础,和谐只是空中楼阁。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