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用《实践论》观点看《易》象内容的内在关系

火烧 2009-11-13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从实践论角度分析《易》象的三重内涵,包括现象、法象与意象,探讨其在认识论中的意义,强调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

 用《实践论》观点看《易》象内容的内在关系  

清代学者吴世尚,在他注评的《庄子解序》中说:“《易》之妙,妙于象“  

《系辞下传》中说:“《易》者,象也。”  

这告诉人们,《易》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象来体现的。它的奥妙之处,也正是出在这里。  

《易》象的含意,概括起来,大体可指三方面的内容:1,现象;2,法象;3,意象。  

这三种含意和《实践论》中的基本观点对照一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就使人看到了《周易》的奥秘所在。  

 (一)现象,这是指人们用感官直接观察到或感觉到天地之间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外表形象和现象而言,像《系辞下传》中所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象,是指“象也者,象也。”  

就是说,这里的象,是指像不像某种事物的象,也就是指事物的外表形象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而言。说明要想认识某种事物,必须先从了解这种事物的外表形象和各种现象开始。虽然这只是看到事物的外表和局部,也只是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的外部联系,但却使人们可以对这事物产生感觉和印象。这一切又正像《实践论》中所说的“认识的感性阶段”的内窖。  

(二)法象,这是指效法事物的具体形象所产生出的卦象内容而言。其过程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如人们观察世上有男女之分,也同万物在阳光之下有阳面和阴面之分一样。而男女不同的唯一标志是生殖器的不同,于是效仿男人生殖器形象产生了阳性符号:“一”;效仿女性生殖器形象产生了阴性符号:“--”。  

再如,当人们观察了远近大小河流,于是效仿河流的流动形象,产生了坎卦符号:☵。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效法,产生出了各种卦象及其所象征的含意。  

显然,这种卦象及含意的产生,是通过两种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如效法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就产生了象征阳性符号:“一”,效法女性生殖器的形象就产生出了象征阴性的符号:“--”。这种符号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形象思维,但这些符号产生之后,就不再是指具体的人或物的生殖器了,而是成了万物中的两性,即阴性和阳性的象征性符号了,这就成了抽象思维的内容。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就产生出了阴阳矛盾的一系列的哲理概念,这一切,正是法象的内容。由此看来,这法象的内容,实际就是使现象向概念升华的过程,是属认识论中的第一次飞跃的内容。即感性向理性飞跃的内容。  

(三)意象,这是说,把法象阶段所形成概念的含意,从行动上再形象地体现出来,这就变成了实践的行为,实践的得失,就成了检验法象所得结论错对的表现,这如《系辞上传》中所说的“吉凶者.失得之象”的象。是属认识中的第二次飞跃,即理性向实践的飞跃。  

对以上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就成了运用卦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而这个全过程又正像《实践论》中所阐述的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一次又一次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在认识上就形成了螺雕式的上升运动。  

然而,这种螺旋式上升运动,在卦象面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人的阅历不同,知识深浅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就因为这种种的不同,在卦象面前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就会大不相同。正因为在卦象面前有这个特点,所以不管知识层次高低、也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还是未来的人,都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出不同的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并在正确使用卦象中,进入各自的法象阶段,得出相应各自不同的法象内容,以指导各自的实践。这说明,卦象是死的,但人在卦象面前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会随着各自实践的深入而更加丰富多彩,并使各自的法象内容得到升华,因为人们的实践是在不断发展,所以这种升华就会成为循环往复,和永不会停止的行为,从而形成人们在认识上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一切,任何人都不会提前写出,也不会用言语说出,只能根据各自的实践,通过卦象得出。孔子对此很有体会,所以做出这样的概括:“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于是“圣人立象以尽言,设卦以尽情伪。”  

正因为《周易》有这特点,所以《周易》成了千古不朽之名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