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小小虫儿闹神州,谈蜱色变引反思

火烧 2010-09-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蜱虫致病引发广泛关注,多地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部分患者因误诊延误治疗。文章强调蜱虫虽小但危害大,呼吁加强公共卫生投入和基层医疗水平,以有效防控蜱虫传播疾病。

   

   

  9月10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厅首次通报蜱虫致病问题。记者从卫生厅获悉,截至2010年9月9日,我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高度散发,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齐鲁网9月10日) 。这是继河南省卫生厅8日晚通报后的又一官方消息。河南省卫生厅的通报称,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新华网9月8日)一时间,“蜱虫”这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昆虫忽然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正是,小小虫儿闹神州,谈蜱色变应反思。  

   

  有资料显示,此类综合征病例是2006年在安徽省首先被发现的,随后,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只要到上述地方活动,基本都有被叮咬的可能。  

   

  笔者第一次听说蜱虫是在三年前,宠物小狗的前右腿忽然不敢着地,便去请教兽医,他怀疑小狗的腿上有异物,说如果被一种叫蜱的小虫叮上,就会有这种情形。回家后,笔者戴上花镜仔细查找,果然发现在小狗的趾缝里,有一个小小的黑点,用手拽不下来,最后还是用尖头钳子,将其弄了下来。怀疑就是现在所说的蜱虫。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当时是无知者无畏。现在才知道,虽然蜱虫咬人后导致的疾病可防可控,临床死亡率低于1%,但毕竟人命关天,1%的可能对个人而言,就是100%的不幸,怎不让人们谈蜱色变?!  

   

  其实,蜱虫不过是一种有八个爪的黑色小虫子,芝麻粒大小,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和蚊子相似,是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只是比蚊子可怕的是,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钻到人肉里抠都抠不出来,吸血后会胀大几十倍,比黄豆还大。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甚至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专家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蜱虫存在,蜱虫本身无毒,但跟蚊子一样,会携带病原体而让人畜染病。“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由此想知,蜱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乡村医疗条件的缺失和简陋,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层政府应急水平的低下。从新闻中透露的疑似病例死亡者可知,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而治疗此病的关键是不能误诊。“只要不被误诊耽搁的话,这病太好治了”,而“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民往往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对此毫无经验的村医,只好“先挂几天水再说”。结果,自然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延误了治疗时间,人为加剧了蜱虫之害。这就是乡村的现实困境。  

   

  而对于政府和医院而言,正如中国蜱虫病治疗专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副院长郑元春所说,目前,一些医院对蜱虫致病并不重视,科研经费也面临不足。对于根源上预防,从河南省到国家疾控中心,都没有出台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甚至如山东蓬莱市疾控中心对媒体报道的态度竟然是,“蓬莱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很多年前就有。我们也在关注,但并不是媒体报道的那样,一定与蜱虫有关。关于多少患者,目前不便透露。”  

   

  显然,各级政府及医院对乡村潜在流行病重视不够,正是小小蜱虫咬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定还会出现下一波的无妄之灾与恐慌。因为与蜱虫一样,乡村中任何一种昆虫或老鼠之类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潜伏的致病源、疾病传播媒介,都可能引发危及农民健康的疫情,都会突然变得陌生与可怕。以人为本,就应该对乡村公共卫生及应急系统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切不可小洞不补,而让生命蒙受损失。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