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极到中介
近代哲学主客二元对立、黑格尔、中介、实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姜帆
近代哲学一直处于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可调和理论的笼罩下,此时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抽象的对立状态。以精神为世界本源,用精神活动解释自然,认为自然还原于精神的唯物论者与以自然为世界本源,用物质解释精神,认为精神还原于物质的唯心主义论者处于对立的“两极”,他们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自然和精神本体的对立,以单一的绝对不相容的主体性原则或客体性原则的思维方式,持还原论观点,认为要不是精神还原于物质,要不就是物质还原于精神。黑格尔引入中介(vermittlung),取居间联系,介绍,连接的意思,把对立着的两极通过概念的中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主体与客体统一于概念的世界,进而走向了本体中介化的道路。黑格尔认为一般所说的客观是被人揭示的存在,一般所说的主观是人对存在的揭示。而自然具有客观性,精神具有主观性,所以可以说自然与精神不可能处于隔绝的两极存在。黑格尔所说的“中介”,就是指处于“存在”和“理念”之间,而为直接认识论所忽视或抹煞的那些联系环节,作为不同范畴之居间联系环节的中介,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的必然阶段。与直接知识论者相反,黑格尔认为,主体,即他所谓“知”或“知识”,不可能一下子直接地把握无限,而要以对无限之外部规定性的认识为前提。“知”与“理念”之间必然通过“存在”而间接联系。作为反映无限之外部规定性的“存在”和作为标志无限本身的范畴的“理念”也是通过一系列联系作用着的中间环节而间接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关于无限和绝对的知识,即绝对理念,可以也必须从“存在”出发,经历一系列中间范畴的中介而推论出来。他认为“对立”是差别关系中最发展的形式,用他的话说,即它是本质的差别。对立面互为中介而连成一体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对立范畴的互相融合”,这一观点贯穿于黑格尔的著作。
然而黑格尔把对立范畴互为中介仅仅理解为对立范畴和作为它们的“真理”的第三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即他只在主观逻辑范围里理解对立面的互为中介;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体系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所谓“中介”,不过是无人身的理性,在本质上也不过是纯粹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且黑格尔还把对立面的互相融合普遍化、绝对化了。
马克思辨证地发展了黑格尔的“中介”理论,主张从主体活动出发去体认自然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阐发其间的辨证转化。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中介归结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环节的唯心主义观点,以及黑格尔没有从当时德国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出发,而是以虚构的“国家理念”作为根据的作法。马克思对黑格尔所说的这种作为理念环节的虚构的中介及其作用,坚决持否定的态度。马克思把中介的客观性提到首位,摒弃了黑格尔中介理论的唯心主义的外壳,把关于中介的观点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其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对立面的相互融合普遍化、绝对化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必须限定中介的调节作用和对立面的互相融合的适用范围,而不能赋予它以普遍性。马克思以他特有的方式——实践——实现了从对立的两极到中介的道路,即我们所说的“实践转向”。
“实践转向”是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问题,更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①]而不是一种纯粹概念似的转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马克思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的哲学不“只是”揭示世界,更重要的是诉诸实践活动,以改变世界,即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实现人类的解放。实现被压迫的人,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问题被提了出来。他说:“哲学的世界化同时也是世界的哲学化。”[③]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说是实践的哲学,不如说是哲学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④]只在思辨的,抽象的层面上探寻解放以及如何解放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即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人的高度”上去实践哲学,让理想与应当成为真正的现实。在这个方面说来,实践可以说成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法。马克思肯定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又肯定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哲学中的两种抽象本体长期对立的状态,使它们在实践中达到统一。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⑤]马克思还把“共产主义”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因为只有发动共产主义的中坚力量无产阶级,发动他们用能够摧毁一切旧事物的神物——实践,来改造现今的社会,整个社会才会发展为更新更合理的状态。也就是说打通了由思想到实践的壁垒,任何思维上的死结就会不攻自破,任何唯心主义的欺骗就会不打自招。
--------------------------------------------------------------------------------
①《哲学通论》孙正聿
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