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别10岁小阳,如何拦阻第二个小阳轻生?
泪别10岁小阳,如何拦阻第二个小阳轻生?
作者 唐孝忠
2011年6月15日,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仅10岁的男孩小阳喝下半斤敌敌畏后,就正如他所说,永远地“不用去上学了”。
这个未能实现“一盏新台灯”愿望的孩子,其实并非不想上学,而是觉得上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太累了,他的承受已到了极限,脆弱的他选择了放下。谁知这一放下,就结束了它才10岁的宝贵生命,却让他的父母等亲人悲痛万分,更让我们每个善良的人沉重起来。小阳走了,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像小阳一样生活的孩子不知还有多少,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如何才能阻拦第二个小阳走向绝路?
要想阻止第二个小阳出现,必须走进他的心,弄明白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郁闷的是什么。本来,孩子的内心是纯洁的,简单的,如同一张画了很少线条的白纸。然而,有多少父母,多少老师,走进过跟小阳生活状态相似的留守儿童的心?而正是不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未能解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苦闷,才导致本来就缺少爱的小阳走到绝路。
尽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辩解小阳的作业并不多,且也未体罚小阳,但是,当地媒体披露,其他学生均称只要未完成作业就挨打,且作业确实太多。那么,本身就缺失父爱母爱,老师尽管不可能弥补,但总不能雪上加霜啊。体罚,在过去,可能有效,但在当代,是行不通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体罚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应思考理性且更有效的方法教育,而不能以简单粗暴的体罚对待。还要科学地思考,每天靠大山一般繁重的作业,就能培养出优质人才?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教育改革,但是,现行的教育改革到底是在加重还是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是在培养刻板无用的人才,还是培养活跃有用的人才?若能思考并解决上述问题,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就还有友情、师生情等无限的快乐。试想,一个既学到知识且又快乐的孩子,会每天淤积苦闷吗?
当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根支柱,还有家庭这根支柱不可倒下。迫于生计,小阳的父母背井离乡,长年在外打工,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不能给孩子爱,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怎能化解他们的苦闷?小阳在学校很累,回家后又受到一些委屈,却无人可诉。家长与老师不能沟通,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苦闷,都不能化解,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闷就堆积成一座无形的大山,沉重地压在孩子的身上。由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割断,孩子没法挣脱,所以,他快乐不起来,轻松不了,当到了极限,他不选择逃离,还能选择什么? 或许,这就是小阳走向极端的根源。
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小阳背着留守儿童的负担走向轻生,在全国并非第一个。有的曾见诸于媒体的一角,有的悄无声息,在邻居、老师同学的一声叹息声中沉寂。还有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全国共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人年龄在14周岁以下。他们之中,或许也有许多像小阳类似的苦闷,甚至有的比小阳更复杂更严重,那么,摆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责任,就愈加沉重,那么,你们该何去何从,绝不是可掉以轻心的,绝不是可一拖再拖的,而是紧急又紧急的大事。对于家长,能不外出的,可否尽可能不离开孩子?然而,由于生存压力的剧增与竞争态势的严峻,家长们还得被迫离乡背井,不仅要抛下年幼懵懂的孩子,还要抛下年老的父母。而这一切,绝不是家长们所能改变的,那么,政府就该想想,你们该做什么,才能留住家长们?若留不住,又该如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阻拦第二个小阳走向绝路,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快乐轻松地学知识强身体,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才不至于因此而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