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爱心伤不起,见弱怎“敢援”?

火烧 2011-09-0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讲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引发社会对助人行为的担忧,探讨为何做好事反而被误解,呼吁社会重建信任与善意。
 

    

  从昨晚齐鲁电视台“一天零一夜”中再次痛心地看到,就在9月2号那一天中,广州、上海有三位老人迫切需要帮助时,没人敢伸手,导致一88岁老人丧生。  

                    

  一是广州市区一91岁老伯,每天早上6点钟都会准时出门,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到附近三百米远的餐馆吃早点。8点半左右,老人吃完早饭,像往常一样在十字路口处等着过马路,在人群里,近九十度的弯腰和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只见绿灯亮起,老人开始挪动,可还没有来得及走到路中间,信号灯又变成了红色,听见汽车喇叭催,只好停下脚步给汽车让路……他要等红绿灯三次转换,才能走完那平坦的班马线。虽然每天都这样艰难地过路,可就是没有人敢上来扶他一把。就连身穿制服的交警协管员也说, “也害怕,因为他如果摔倒了,会误会我们把他弄倒的。这个肯定会有点害怕。”  

               

  二是,上海一位老人在路口摔倒在地,满脸是血,虽然当时有很多路人围观,但却没有一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过了十分钟后才有人报警,最终民警赶到联系了120,才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更悲惨的一幕是武汉一位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一百米远的菜市场里脸朝下摔倒在地,想挣扎着爬起来但没有成功。或许这时只要有人向前扶他一把,就没事了。但在老人躺倒地上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围观的人虽然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个人敢向前,就这样,老人因窒息而死。  

   

  从南京的“彭宇案”,到最近天津的“许云鹤案”,再到江苏南通公交司机殷红彬被诬陷,这类帮助老人反被赖上的事,是一件接着一件,敲打着人们的心,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为什么做好事却引火烧身”、“做好事都要自带摄像头吗”、“以后还敢扶老太太吗”等话题,追问不断。  

   

  要批评路人的冷漠,说什么人心不古很容易;要振臂高呼“我们要学习雷锋”,“要助人为乐”,更简单。可扪心自问,要是咱们自己在现场,会不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呢?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追根溯源,还是绕不开那个南京的彭宇案。2006年,彭宇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下公交车时,将摔倒在地的徐老太太搀扶起来,老人却称是被他撞倒在地。结果糊涂的法官一审判处彭宇支付赔偿金4万余元。  

   

  “彭宇案”发生后,仅在南京就出现了多起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敢上前搀扶的情况。一位80多岁的老人骑电动车买早点不慎摔倒,满脸是血,蜷缩在地,随后他喊了一句:“没人撞我,我自己摔倒的,帮帮我。”还有一位82岁的老人,摔倒在地后不停呻吟,路人围观了15分钟,终于有三个站出来,相约互相作证,才把老人扶起来。  

   

  尽管也有例外,比如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因救老人不幸离世的“最美大妈”薛大妈。但依然挡不住更多人的无奈感叹,“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三十年”。的确,做好事的风险,在我们今天的中国似乎高到让很多人不愿意去承担。  

   

  见死不救,在各地屡有发生;见义勇为,难得好报的结局在推波助澜;有人遇难,无人援手的现象让人心寒。即便“向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天性,然而缺乏一个为向善搭建的平台,如何能让人回到朴实、信任的从前?!  

   

  面对如此道德焦虑,道德建设固然重要,而保护见义勇为者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现存制度不完善等状况,更是能碰触到人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情感底线。我们要捍卫爱心,就要对伤害社会信任、欺诈善意、透支爱心的行为绝不姑息。既要有社会舆论的褒奖,还要有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等的自愿赞助,更要有制度保障。毕竟,在今天的中国,爱心真的伤不起啊……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