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舍/文
http://blog.sina.com.cn/qieshe
近来,中国又在刮“思想解放”风。有时我不禁要问:什么是政治?
面对这样一个很书面的用语,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正值1970-1980年代)看过的反特题材电影中的台词和情景:在国统区的酒馆里,店主人敬告顾客: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其躲闪状惟恐莫及,噤若寒蝉!这就是政治最初给我的定义。
当其时也,上万万中国人也深陷史无前例的“文革”旋涡中,后来的历史研究表明:这是中国“史上最牛的政治灾难”!只不过,这时候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
上初中后,学习政治经济学,得知:“政治是一种上层建筑”,此其时也,对于何谓“上层建筑”只是小儿识字罢了,只是为考试背诵罢了,并不明白真正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的增加,理解力的提高,对于“政治”也有了一些个人化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解。――此其时也,在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像是一把寒气逼人的利剑,高高地悬在“政治”的头上,想不理解偏了,都难!
据说,政治已经演变成了一门“科学”,它高悬在各大名校的讲坛之上,养活了不计其数的名师名徒,围绕着“政治”发明的各类学说教义让人们驱之若鹜,为此的书籍报章也呈汗牛充栋之势。
如果我们抛弃那些政治写作爱好者的砖头式的著作,打量一下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政治的见解,便可得知:
――西方的马基雅维里和中国的韩非几乎一致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斯威夫特说:我相信在政治中有这样一条神圣的“马基雅维里”定律:“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做出牺牲”。
――为阶级生存而斗争的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他同时也认为,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罗曼罗兰说,“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
――毛泽东说:“党内有党,党外有派。”
……我相信,大人物的上述说法,既有其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也有着不可逆的理性看法,并且伴随着他们的实践。
不必了解太多。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那么,只要翻看一下中外那些史书,几乎每一页上都写着“吃人的政治”。
如果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政治”已经被某些人类打扮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蝎毒心肠的白骨精”!
一说“历史”、“政治”这些宏大的词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确实是离太远,总有些身无痛痒的托词。未必!
你我普通的人,离开了象牙塔,走进了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却就有一个叫做“办公室政治”的东西神出鬼没!
“办公室政治”、“政坛政治”都是一回事!
道德的楷模、人类的精华、伟大的马克思早以深刻地指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面对这样一个十分中性的“定义”,现实中的人们根本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就像是堂吉诃德先生挑战庞大的风车一样,古往今来,聪明的地球人在“政治”面前,也面临同样的情景和感受:人们陷入了同“政治”风车相斗的自我妖魔化当中!
看过了这么多的“政治人事”,总有一个理性清新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伟大的孙中山说过,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这真是通俗易懂的政治定义!
这句话,从初中的《政治经济学常识》中得知后,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沉淀!沉淀!这10个字,是一块试金石,一切“伪政治人物、思想、观念”都必将现了原形!一切汗牛充栋的“伪政治著作书籍”必将化为灰烬!
2008年伊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起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思想解放”的口号吹得很响,
翻翻时下21世纪的中国报章,欲谈论“思想解放”,先搞清你的“政治”观!
“以人为本”的名词批判
“以人为本”的名词批判
锲舍/文
之一:以人为本,人之为何?
今天下午走在回家的路上,刚出了回龙观城铁,又想起了“以人为本”来。人,之为何人?刚刚读了上一期南方周末的一篇关于中国医疗行业黑幕的文章,说得是一个医药代表自陈药品价格高企的内幕。在药品销售这个价格链条中,实质上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结成了最大的利益同盟,以钱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以药价为刀,共同对准了最无助的患者!
仍以众所周知的药品价格虚高为例。在这条价格链条中,正是强势的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纷纷以“人”--这个“人”分别是他们自己--为本,才导致了最后的弱势群体--患者无法作到以“人”为本,只能是以牺牲为本了。
“人”,本来就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以人为本”,充其量是一个泛概念的名词,不具备实际意义。换句话说,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名词,并没法落实上实际中。上述例子就是明证。在药品价格这一链条中,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等的“以人为本”,最终就不可能实现“以患者为本”。乍一听去,“以人为本”是一条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实际上有这样的真理么?换言之,以人为本=以人人为本,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以人为本”也不例外。
比如我们缩小考量范围,把“以人为本”放在一个家庭中,有下列几种情况:如果家庭中有老人,那么在这个家庭中一般是以“老人为本”,全体成员基本上以孝敬老人为先;如果只有夫妇俩,基本上以爱情为本,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都会被认为是妻管严或大男子主义;如果有小孩子,基本上是以小孩子为本。
我们再把以人为本放在商业环境中,那么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顾客为本。这是众所周知的商业之道。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学校管理中,那么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企业管理中,那么就变成了以董事会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投资者关系中,那么就变成了以股东为本,而不是其它。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中国股市中,那么就变成了以中小股东为本,而不能以大股东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中国社会中,那么就应该是以老百姓为本、以民为本,而不可能是以官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就变成了以文化为本。因为文化是人类文明繁衍的结晶。倘若再以“人”为本,“历史中人”早不在,何处寻呢?
可见,“以人为本”中的人,一定是有具体所指的,而不可能是泛指概念上的“人人”。
2006-5-22
之二 以人为本,还是以教育为本?
2005年5月14日上午接到一个在大学里作老师的朋友的电话,谈及了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我当时说了一句:现在的中国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官僚为本。伊告诉我,她怀孕了。我说怎么不休假云云。伊说要考核,必须到7月学校放假等等。我感言:伊所在的中国工运学院(好像去年改名了叫做**劳动学院了),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是一所标准的官僚体制大学,可以视为中国大学教育的标本。女老师已有身孕,竟然还得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合法休假!(详情不甚了解,姑且言之。)
由此,我想到,搞教育的竟也不以教育为本。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前,“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写进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上至中央领导,下至老百姓都几乎天天挂在了嘴上。报章上连篇累牍地解说,电视影像走马灯似的滚动在播。源自古代中外圣贤的人本思想,到如今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知识普及,那么古代圣贤倘若地下有知,是不是该欣慰有加了?
顾名思义,“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人本”的文本演变。关键词还是“人”、“本”。人,是载体,本,是归依。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以人为本”,衍化了许多“演义”,每个人都可以顾名思义地解读出他/她心目中的“以人为本”。
普通人往往理解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以我们家为本呀,实际上是以自私为本,以小团体为本。
腐败官僚更多理解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以权利为本嘛,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等等。
综之,不同阶段,不同思想的人,对于“以人为本”都有自己的解读。这是客观现实。也就是说,本来有一定原始本质意义的人本思想得到了后人们千奇百怪的解说。这到底是一种发展,还是一种倒退?
现在看来,以人为本,成了一个各行各业,诸色人等皆可以顺手拿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以人为本”,好像成了一个金色标签,好像成了名牌化装品,三教九流都可以拿去,往自己脸上贴,然后人前炫耀,招摇过市。
“以人为本”,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口号,不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出现在讲坛上,还流行于市井小民中,或真或假,或做作或较真。
“以人为本”,究其义,无所谓褒贬,难怪正面反面人物都喜欢拿来使用,就像赵本山为某一个谁也不说清楚的保健品所作的广告语:“谁用谁知道”。(其实,用了也未必知道)可不么,面对“以人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只有天知道!
人,是个什么东西?追根溯源,不过是个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而已。(怪不得动物保护协会也嚷嚷着以人为本就是以动物为本。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凭什么把人和动物对立起来?在锲舍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动物们说话了:难道你人,以为自己会站立起来行走了,以为自己有些小聪明,就以为我不认识你了?!)人啊,难道你忘记了,你也会一不小心地由人变回去变成动物。(狼孩的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人,凭借着自己会思考会说话会写作的小聪明,自诩为:“万物之灵长!”。就算是有自知之明吧,不否定“自己是动物”,却还要在前边加上个“高级”!要说是话语霸权,这是天底下最大的霸权!要说是可笑不自量,这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笑话!倘若上帝赐于那些被涂炭的动物生灵们笑的能力,他们宁愿大笑而死!(有一个网友写道:“高级动物”,是人类自封的荣誉。其他万物皆不幸沦为低级动物。“高级动物”的人,到底无愧于“高级”,大肆残杀羊、牛、,乃至整个世界,却也总是“堂而皇之”,并还获得“万物之精灵”之殊荣,实在高明。可谓是“既做了婊子,又立了贞节牌坊”,名利双收,确实厉害!―――说得够一针见血的了。笔者就不在此狗尾续貂了。)
人啊,放下你自以为是的臭架子吧!你不是懂道理么,请记住:谦虚使“人”进步,否则与动物无异(当然,在此没有贬低动物的意思)。(可惜,人,并非生来就是谦虚的)其实锲舍想表达的意思是:人,是一个很中性的物质载体和思想载体。人,从哲学的角度,甚至可以抽象为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套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一张白纸”。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就可以理解为:人,从此“原点”出发,到达另外一个“原点”,也就是所谓终极意义上的“原点”,也就是所谓包含着诸如“天赋人权”一类内容的终极“原点”。
西方所谓的“天赋人权”,并非人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否则就如同人自诩为万物之精灵一样可笑!大凡有点经常学常识的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结论:人的终级目标,就是从一个“一张白纸”似的“原点”走向所谓的天赋人权的“原点”。
回头我们再来看“以人为本”,锲舍突然间觉得,“以人为本”好像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这个“人”只是一个“原点”,一个静态的“原点”。我们干嘛以一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静态的原点为“本”?我们要这样的“本”有何价值可言?
引申开去,如果以“天赋人权”之终极“原点”为本,这个终极原点又在哪里?换句话说,人人皆向往“尧舜”,但是“尧舜”在哪里?
人以“人”为“本”,顾名思义看来,好像是没错!(人不以“人”为本,难道还要以“非人”为本么?)实际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人以“人”为本,恰恰从事理、情理和字义三方面陷入了误区当中。在字义上,人陷入了“人”的同一名词的窠臼中;在事理上,如上所言,人陷入了静态的“原点”中;在情理上,人陷入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自毁”中。(人绝不是人本身!)
那么,人不“以人为本”,应该以什么为本呢?
回到文首的感言:以教育为本。(至于如何分析论证以教育为本,读者朋友可以去看古今中外的大家关于教育的著述和批判,是为证。)
2006-3-22
之三 以教育为本,还是以良心为本?
各位,老实说,在没有读到宣永光前辈的《老宣放言录》之前,我一直是怀有深深的“教育为本”的情结的。人因为会思考,生来就是一个欠教育的动物。自然,这个教育指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是当读到老宣下面一段话--
“‘教育救国’实在是一句皮毛的话。真正的救国之法,是‘良心救国现’。欲施行良心救国,须先毁灭现今一些‘责人’的学说,施行‘克已’的教育。”...
我真的是佩服!
所以说“以教育为本”仍然是皮毛之语,没有说到点子上。最终还是要落到“以良心为本”上。
老宣举了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例子后接着说:“可见无论男女,若心术不正,纵然有天大的学问,只能与人群有害。”反观时下身边诸色人等,这种“有天大的学问正在干着天大的害事”的人太多了!
2006-7-22于回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