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闻闹剧:常委投票选常委儿子当团干
青年节闻闹剧:常委投票选常委儿子当团干
作者:郑华淦 原载:强国论坛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媒体曝出的一则新闻令人震惊:辽宁本溪选拔4名团干部包括团委书记,此前引起人们议论纷纷,而现在,“由于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也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经本溪市委研究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
一场轰轰烈烈的“双推双考”,参与考试考察的人,竟然有人自嘲是“陪太子读书”。而双推双考据说是早就“内定”,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党管干部”的原则在这里变成了老子在常委内投票选自己的儿子,老子与儿子成了双推双考的主角,其他人众都是配角,而现在,许多人都会和陈佩斯一样,在当配角是总想着抢主角儿,只可惜如今是爹不如人取代了技不如人,因此,只好认命吧。或许也有心不甘的,于是内幕终于曝光。
老子是共产党的干部,儿子是共青团干部,这真是革命自有后来人,江山代代人才出啊。只可惜了像陈胜这样的平民百姓,在青年时期也曾感叹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一番奋斗之后,如今也只能落得个陪太子读书的命运。
其实,这种读书陪考的情况,不独在选拔团干部时有,也不独是本溪某些官员“思想解放”的结果。我们的青年们,尤其是大学生们,在公务员招考中、在选拔大学生当村官中,在参加诸如人民公安、人民解放军以及从基层选拔至机关或者提拔任职过程中,不是也屡屡遇到类似的情况?让有提干经历、有参加过这方面考试的人谈过,真有多少人会相信其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呢?
参加过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和公务员考试选拔的人,大概听过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既然不相信公平公正的,那你还去报考干嘛?”---其实,哀莫大于心死,人总是不死心的,总是抱有希望的,也总有愿意读书陪考者或者叫陪太子读书的人。更有的是无奈的选择。都说人往高处走而水往低处流,你总得就业,总得想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理想吧?因此,总有人会报名参与的,当然,也想在这当中探寻潜在的规律,遵守游戏规则而获成功。
现在一些地方招考公务员,都强调要经过两年实践经验,从台面上说理由都堂而皇之,应届生不如有实践经验的,但实际上,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职务,早就内定了,早就是原来在那里工作的人或者是临时工作的人,尤其是诸如街道办事处,村官转正,联防人员转公安,包括像团委、妇联、工会等等,其实不容外地人染指,也不会让陪考者挤入---除非另有多的指标,除非想做得天衣无缝一些特意也让个把陪考者进入。
老子投票选儿子这次事件的结果却是宣告无效了,无效虽然意味着是一场闹剧,但却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意义,只是希望这样的警示切莫让其他地方的官员从反面吸取教训,将这种闹剧演得更不露声色,更无懈可击,最终还是选出了红后代却让你们抓不住把柄。如果真是这样,就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悲哀了!
老子共产党,儿子共青团,这当然并非要完全否定,也可以内举不避亲。但是,官员世袭却真的不可取,所有人员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公开竞争。因此,要避免这样的闹剧一再重演,其根本对策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改革干部任免机制,并严格按干部选拔任免程序办事。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干部作用选拔上全面实行任前“公示制”,公示要真正重视收集群众的意见而不许贪污、曲解群众意见,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把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出来;
二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与组织部门一同参与干部的考察与选拔工作,而像本溪这样的父亲任纪委书记就应该搞异地监督或者委托外地纪委监察机关或外地组织部门监督、选拔。
三是要建立一套严密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对不执行干部任免程序,不公开、公平竞争的,对选错人的,都应该实行坚决的问责。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对干部的监督机制并严肃认真地对待群众举报。还有,对领导干部有亲人参加竞争选拔的,领导干部在考察、任用等会议和选举过程中,都应该实行回避制度,不能让老子投票选儿子。
附本溪事件相关报道:
本溪团干部选拔程序揭秘:人在国外国内升官
原载:新华报业网
本溪团干部选拔程序揭秘
原本没人愿意“陪太子读书”,一些年轻干部被强拉去报名;新华社发稿证实选拔结果无效
辽宁本溪拟提拔的四名团市委干部中有三人是市领导子女,事件经本报披露后引发关注。
一名曾参与选拔的干部揭露本溪“双推双考”选拔过程的漏洞:候选人数不够,找人凑;常委孩子当领导,早定好。
徐云(化名)是一个“分母”,是本溪市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市委书记、副书记中的一个“分母”。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成为“分子”,原本不想参加,但因为报名者严重不足,而他符合报名条件,于是被强拉去做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3名市领导的孩子是如何通过双推双考走上领导岗位的?昨天,徐云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的亲历过程。
同一天,新华社也发出稿件,最终从官方确认了此次选拔违规、结果无效的消息。而消息人士透露,在当地作出该决定之前,几位年轻干部已经在本溪团市委上任一个星期。
曾报名参加过本溪此次“双推双考”领导干部选拔的徐云5月2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原本不想“陪太子读书”,但没办法,“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没法和他们比,不想报名,但组织上要求符合条件的必须报名,不报都不行。这些人的简历都在那摆着呢,不用他们用谁啊。因为报名的人数不够了,才找我们的。”徐云说。
而“双推双考”是本溪在选拔干部领域创新的先进经验,2005年和2006年都曾成功开展,并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而此次双推双考为什么会出现4名选出的干部3名是市领导子女的情况?在双推双考规定的严密程序中和实际操作间究竟有什么空当?
报名:人不够,赶紧凑
按《本溪市“双推双考”选拔领导干部公告(第1号)》所公布的程序,先是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发布公告,然后是“双推”———
“推荐报名”: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推荐提名”:召开一定范围人员参加的公开推荐大会,在报名人员中进行民主推荐。根据得票情况,从高到低确定5名考评考察人选,并在媒体上公布。时间从3月6日到10日。
第1号公告是3月5日发布的。据本溪市组织部官方网站本溪人才网的数据,至3月7日16时,团市委书记报名人数只有1人,副书记9人。
而到了3月11日公布的最终报名人数,团市委书记报名人数达到13人,副书记达到26人。
徐云说,“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填表了。甚至有可能有些人的表都不是自己填的。”他就填了张表格,一张纸,上面写清楚自己的工作简历,交四张照片就完了。接下来他就没什么事儿了,都是单位的组织部门去弄。“能挂上边的都报上去了,其中也有个别比较牵强,但是至少人数够了。”
面试:有人根本没得到通知
下一步是面试考评。主要包括面试答辩和资历评价。接着是组织考察。由市委组织部抽调专人组成考察组,采取定量的方式,对考评考察人选的德、能、勤、绩、廉及有关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在面试考评、组织考察的基础上,将面试答辩、资历评价、组织考察情况进行量化打分。
如果按照这个程序,似乎所有报名的人选都应该有一个面试的机会。但徐云没有被通知参加面试。徐云说,面试前其实还有一个初选程序,初选确定的人选才能参加面试。初选标准不公布,他也无从得知。
表决:常委投票选常委子女
最后环节是确定任职人选。根据面试考评、组织考察和量化打分情况,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5名考评考察人选进行差额表决,提出2名拟任职建议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市委常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2名拟任职建议人选进行差额表决,确定1名任职人选。
徐云说,其实,人选基本是就是组织部部务会上定了。市委常委的投票其实形同虚设:“常委会讨论常委的孩子,谁能说不?就是不同意也不能在会上说啊。”对于整个选拔,他总结说:“表面上看很民主,其实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人在国外 国内升官?
知情人透露,纪委书记之子目前仍在公费留学中
传闻称高亭的父亲是本溪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高成竹,因举报一起拆迁案涉及腐败而与高成竹有过不少接触的本溪人王作蓬此前向本报记者证实高亭确为高成竹之子。
昨天他又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了解到高亭简历中所称的任职经历可能存在不实。简历中称,高亭现任明山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招商局副局长、高台子镇工业办主任。王作蓬指称,据他了解明山区没有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也没有招商局,高亭的工资是从明山区发展计划和经济贸易局开。他说自己给高成竹发去短信问道:“高亭并不上班,为什么能在明山区发展计划和经济贸易局以正科级待遇开工资?”
不过,记者虽然在明山区政府网站公布的政府机关序列里没有看到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招商局,但是也了解到区招商局确实是存在的,并有实际招商项目开展,记者还看到了一些明山区招商局发布的文件。而明山区外贸局这个单位则没有查到具体情况。但本溪市招商工作是由本溪市外贸局负责的,所以明山区招商局和外贸局可能是同一个机构,并非不存在。记者致电明山区几位领导希望核实这一情况,对方或者关机或者没有接听电话。
王作蓬称,高亭没有在区里上班,现在国外进修,并不在国内,而且他原来就不在本溪上班。
而徐云也向记者透露,称高亭确实在国外,参加的是一个公派留学的项目,好像去年就出去,估计得今年6月才回来。是不是双推双考时曾专门回国参加面试他不知道。
根据官方公布的简历,1981年出生的高亭,大学就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读的,2004年参加工作。
宣布选拔无效前已上任一周
网帖传的3位本溪市领导子女身份全部得到证实
参与了此次本溪“双推双考”选拔的干部徐云昨天向本报记者透露,几名团干部本已到团市委报到并上任一周,在本溪忽然宣布选拔结果无效后,又被退回原单位。
新华社发稿确认消息
东北新闻网4月25日发布的新闻稿称,本溪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市委书记、副书记结果无效。随后又把这条新闻删除了。在本报报道本溪选拔团干部事件后,该网又将这条新闻重新放出来。
由于这条消息发了又删,删了又发,又因为五一期间本报记者无法与本溪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取得正式联系,对这个选拔无效的消息始终无法最后确定。
昨天,本溪市委组织部终于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此次选拔结果无效。
新华社的消息称,本溪市此次通过“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产生了1名团市委书记和3名团市委副书记,由于其中1名团市委书记和2名副书记为有关领导子女,这则公告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本溪市委经过研究认为,这次选拔的4名团干部,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也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为此,市委常委会于4月25日已经讨论决定,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市委书记、副书记结果无效。
统战部长之子
曾参加过本溪此次“双推双考”领导干部选拔的徐云向本报记者透露,4月27日,省里派人到本溪宣布选拔无效,当时几名新任团市委官员已经报到并上班一个星期,工作都开展起来了。而最初本溪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曾答复本报记者称这三人没有任命。
“没有任命怎么能报到,还去上班开展工作?市委常委会如果没通过怎么会任命?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任命,后来怎么又是自己‘讨论决定’选拔无效?自己打自己嘴巴嘛。”徐云质疑说。
另外,徐云向记者透露,涉及传闻的第三人李浩然确实是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李明之子,这在本溪并不是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李浩然毕业后在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不长时间就曾到团市委工作,离开团市委的时候待遇就是副处级,据说在团市委是副处级的科长。在团市委工作不长时间就到一个镇挂职锻炼,任镇长。回来后就从团市委转到明山区金山街道党工委当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至此,传闻涉及的三人:孙鸣镝(母亲是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高亭(父亲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浩然全被证实是现任市领导的子女。
本溪的政治台阶
徐云又解释说,前面他说李浩然那个处级和全国通行的那个不一样。在辽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鞍山这几个城市在局级(相当于全国所称的处级)和科级之间还有个处级。就是说,这个层级设置比全国通行的级别多出一级来,是建国后一段特殊时期的产物。所以,理论上,升迁的速度应该更慢一些。
在本溪,按照普通的速度,升迁应该是这样的:科员3-5年、副科长3年、科长3年、副处长3年、处长3年、副局长3年、局长,孙鸣镝2005年3月参加工作(拟任的是局级,相当于处级),高亭2004年8月参加工作,李浩然1999年8月参加工作(两人拟任的是副局级,相当于副处级),相对于他们的工作时间,升迁的速度明显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不过,在提拔任用年轻干部时,特别是团委干部,年龄确实普遍较轻,也有相关政策支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谭人玮
附:一位公务员的自白:我也曾被逼“陪太子读书”!
作者:翰烽 原载:强国论坛
随着调查的深入,本溪团干部选拔程序的真相一步步揭开,原本没人愿意“陪太子读书”,一些年轻干部被强拉去报名。一名曾参与选拔的干部徐云(化名)是一个“分母”,是本溪市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市委书记、副书记中的一个“分母”。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成为“分子”,原本不想参加,但因为报名者严重不足,而他符合报名条件,于是被强拉去做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新华社发稿证实选拔结果无效,而消息人士透露,在当地作出该决定之前,几位年轻干部已经在本溪团市委上任一个星期。(南方网2008年5月3日)
这应该是一场典型的干部任用违规违纪案件,至今我们无从得知官方的正式表态,也无从得知有谁对此负责。
一场精心策划的“太子当官”闹剧,就这样明目张胆上演,逼着“陪太子读书”,拉帮凑数,“应该参加面试的没有得到通知”,“票决时,常委投票选常委子女”,以及“人在国外,国内已经升官”,等等,让我们瞠目结舌,惊叹于这些领导父母的煞费苦心。
这应该是一场深刻揭示干部任用体制漏洞的典型案例,领导权力之大,足以摧毁原本设计看似完美的选拔规则,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领导的“权力之手”,在左右着每一个十分具体的细节。
这天,我和几位公务员聊起了这件荒唐的闹剧。他们似乎不以为然,对此早已习惯。其中有一位公务员刘荣(化名)给我讲了他曾经的一段亲身经历,也就是被逼着“陪太子读书”,只不过那时的“太子”没有今天本溪如此明显。
那已经是五年多前的事了,当时某地举行第一次处级干部的公开选拔时,刘荣是某乡镇的一位副乡长,任职不过两年,年龄在30岁以下。按照当时公布的选拔条件,他还是符合的,可他似乎对那次选拔的信心明显不足,因而第一回合他没有报名参加。
没过多久,上级组织部门下了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符合报名条件的科级干部必须报名参加,并且规定报名费、食宿费、车费等,统一由所在单位进行报销。这样,乡党委书记找到他,要求他报名参加,并从完成上级工作任务的角度上进行要求。他只得从命。
不过,刘荣告诉我,从真正报名那天开始后,他倒还是很用心,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机会,于是做了十分精心的准备,因为平时很爱学习,也关心时政,他考得很好,笔试成绩十分理想,进入第二名,面试也发挥比较好,成绩也进入第一序列,但最终连组织考察都没有入围。事后得知,几乎所有的机会都给了那些领导身边的人,不仅是亲戚,还有工作人员。从此,他坚决不再参加此类考试。
应该说,干部公开选拔实现了很多平民子弟从政的梦想,起初是很受欢迎的,领导还是不能插手的,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可是随着一些领导对于规则的逐步熟悉与圆通,领导学会了“调控”,从规则上进行把握、变通,逐步将这块实验田纳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从而让一些平民子弟失去了信心、少了一条上升之路。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我们不必讳言,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如何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是值得思考的。
在干部的公开选拔任用上,最好的规则,其实就是“没有规则”,一视同仁,不拘一格。只有“没有规则”,领导就无法干预和影响。而那些条件越多、门槛越多的选拔,恰恰就可能隐藏着不公正、不公开,隐藏某种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