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刀

一把菜刀断了,原本不是什么大事。
脊梁断了,却是天大的事。
商业社会总喜欢讲品牌故事,能讲的天花乱坠、价格翻倍,但商品买回去终究是要用的,一把几百块的刀,一口上千块的锅,一屁股出路转内销的马桶盖,到底好不好,不是看广告怎么说,而是用起来如何。
生存与繁衍是生命的头等大事,而获取食物与加工食物是生存与繁衍的基础。
放眼全球,从未有其它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一样培育了五畜、五谷、五蔬、五果等种类齐全、层次丰富的稳定食材。
发展出“炒溜炸烹爆、煎塌贴焖烧、扒煮酥烩涮、蒸酿氽炖熬”种类繁多的烹饪技法,与之相应的,是与“块、丁、丝、末、泥”的食材切割处理。
与烹饪技法的千变万化不同,中国人的餐刀则体现出以简驭繁,万法归一的朴素之美,而“大道至简”的工具身上,则体现出刚柔相济、应物无穷,矛盾的对立统一。
一把土地掉渣的菜刀,如何呈现出阴阳相生、有无相用的呢?
华夏民族钢铁冶炼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

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被称作华夏第一剑,在冶铁技术史上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到了战国时期,韩国的宜阳被称做“天下铁都”,劲弩利剑傲视群雄。
西晋刘锟 《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镔铁,以诸铁和合,或极精利,铁中之上者也。
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平望湖在兴化北,湖中有冈阜古冢,土人偶发之,得一剑,屈之则首尾相就,放手复直如故,出则铮铮有声,刃可斩铁。
在3000年钢铁冶炼技术的基础上,在千家万户每日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中,采用“夹钢法”煅造的菜刀,成了寻常百姓居家必备的趁手利器。
杀鸡剖鱼,切菜砍瓜。一刀一砧板,一锅一灶台,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生活的有滋有味。
熟铁取其韧,精钢取其利。刚柔并济,浑然一体。
切丝切片,斩茸拍蒜,一人一刀,气象万千。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是我们塑造生活,而不是生活塑造我们。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生活,文化融于生活,如汤中之盐,无形而有滋味。
生活的精髓是驭繁为简,实用为上。
传统技艺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抛离实用、抛弃灵魂的现代化,存名而亡实。
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技术的进化史,传统技艺并不排斥现代化,就像水墨动画,就像戏曲电影,根植于历史文化,魂牵梦绕,不离苍生。
断送张小泉的不是蒜,而是断了根,丢了魂。
不考虑中国人的日常之用,一味套用西方标准、西式话术,问题是,中国没有几个人在家里用极具表演仪式感的各式餐刀,日复一日地为家人做小资情调满满、华而不实的西餐。
那个被灌了一脑子米其林泔水的上海经理人,在教育中国人用刀之前,他的膝盖却比高碳钢还脆,早早地跪倒在洋人的旗帜之下。
抛弃了传统工艺,抛弃了中国人的日用之道。张小泉的刀,早就断了。

天气热,胃口不好,总想吃口凉的,在这种天气里,蒜汁捞面就是我们这些乡下人最爱的餐食了。
黄瓜丝切的细细的,煮透的宽面在凉水里过了,抓一把蒜瓣拍碎,放点盐,浇上麻油和香醋,拌匀了,闻一闻就能连吃三碗。
这个三伏天, 就它了。
想及此,下单了10斤新蒜,再找出那把一直舍不得用的西湖款张小泉。
厨艺好不好,先看刀功;刀好不好,能拍才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