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读刘禹锡记

火烧 2009-11-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42
文章讲述刘禹锡作为改革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回顾其参与永贞革新、被贬经历及诗歌创作,展现其不屈精神与文学成就。

读刘禹锡记  

   

李文生  

   

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我读中学时在报纸里学到的。参加社会的大辩论,常用于讥刺对方,很觉得过瘾。后来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从图书馆借阅他的诗文集,才知道,他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还是了不起的改革家。参加工作后,我有了购书的资本,才能有机缘购买《刘禹锡集》放置案头,时常翻阅,得益不浅。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他二十二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进士,也是永贞革新党的核心分子。  

年轻的刘禹锡,立志高,抱负大,有“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的气魄。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文人的角色,也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希望在改革国家政治和富国强兵中做出贡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抱着施道展志的理想,积极为王叔文革新集团谋事献策,工作相当出色。王叔文也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以宰相器待之”。在王叔文当权的不足五个月的时间内,革新集团推出诸多善政:  

一、两次下诏豁免本年以前人民积欠政府的税款、粮食、绸缎等,其它苛捐杂税也全部取消;二、废止“宫市”等扰民弊政,释放宫女三百余人,释放皇家剧团歌女六百余人;三、惩办贪官污吏,启用廉洁正派的官员;四、拒绝地方军阀扩展地盘的无礼要求;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六、任命老将军范希朝统率神策军;七、计划夺取宦官兵权,以达到内制宦官,外御军阀,集中天下财富、兵力,尽归中央的目的。  

后世史评家赞扬他们:罢黜横征暴敛的小人,褒扬忠良贤能的君子,改革根深蒂固的弊端,用实惠照顾穷苦民众。这些作为,上利于国家,下利于人民,独不利于弄权宦官和强梁跋扈的割据军阀。  

结果,宦官和军阀内外串通,利用皇帝李诵病重,不能说话的机会,发动了攻击。一方面,他们强烈呼请太子出来执政;另一方面,宦官们在宫里威胁逼迫卧床的顺宗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 等顺宗的儿子一执政,革新运动就立即遭到了残酷地扼杀。  

沉重的打击,不仅一下子浇灭了刘禹锡“矫世厉俗”的壮志,夺去了他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刷新政治的机会,更让他受到了接踵不断地迫害。  

心中有气,只有寄情笔墨。他就利用诗歌、散文等形式作为“见志”的工具,刻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鬼脸,与他的对手进行了一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封建时代文人中罕见的硬骨头精神。  

刘禹锡最初是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市)司马,这可是个州刺史属下的虚衔无权的差事。生活上困顿,精神上更是苦闷,刘禹锡把满腔的愤怒都倾泻在了他的政治讽喻诗中。  

刘禹锡的政治讽喻诗,多是“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他是借此寄托不幸身世,讽刺时事。所以,他在郎州十年的许多讽喻佳作,犀利尖刻,战斗性强,艺术性也高,在文学史上多受好评。今将我特别欣赏的《聚蚊谣》,对译如下,以便欣赏:  

   

聚  蚊  谣  

   

原诗              译文  

   

沉沉夏夜闲堂①开,  沉闷的夏夜堂屋门窗大开,  

飞蚊伺②暗声如雷。  蚊子趁着黑暗飞动的声音响如雷。  

嘈然欻③起初骇听,  嘈杂声突然来,初听到令人骇惊,  

殷殷④若自南山来。  好像隆隆的雷声从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    乱飞乱叫鼓翅舞足喜欢昏黑,  

昧者不分聪者惑。    胡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迷惑。  

——————————  

①闲堂:清静的堂屋。  ②伺(sì):观察,趁着。  ③嘈然:杂乱的声音。 欻(xū):忽然。  ④殷殷(yīn):隆隆的雷声。  

露花①滴沥月上天,  在露水滴落、明月上天的时分,  

利嘴迎人看不得②。  尖嘴的蚊子迎面而来人难提防。  

我躯七尺尔③如芒,  我身高七尺,你小如麦芒,  

我孤尔众能我伤。    我一人你们一群能把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④,    蚊子出生有一定时节不能阻止,  

为尔设幄潜匡床⑤。  为防你们叮刺,  

我睡进张挂蚊帐的卧床。  

清商⑥ 一来秋日晓,  等到秋天拂晓,清凉的风吹来,  

羞尔微形饲丹鸟⑦。   你们微小的形体就要给萤火虫吃光。  

   

诗人以蔑视愤怒的口吻,把乘时得势的宦官、权臣比喻为夏夜里嚣张一时的蚊虫。诗中极生动又形象地刻画出蚊子喜欢昏黑、喧腾鼓噪和尖嘴伤人的特点,揭露了它们凶狠和丑恶的嘴脸。他又满含深意地指出,只要时机一到,什么宦官、权臣之类都要像飞蚊见秋天一样,统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同时,在《百舌(鸟名)吟》一诗中,诗人借用百舌鸟的那“迎风弄影如自矜(jīn)”、“舌端万变乘春辉”的善于迎逢的形象,辛辣地嘲笑并揭露了那些阿谀得宠的保守派权贵们。这些舌端万变、花言巧语、随风转舵、造谣诬陷的小人和投机者,只能在春风中得意一时;等到“夏天”一到,他们就会像百舌鸟一样,“索漠无言蒿下飞”而销声匿迹了。  

还有,诗人在《飞鸢(yuān俗称鹞鹰)操》一诗中,把保守派权贵和喝革新血的家伙比作“鹰隼仪形蝼蚁心”的鹞鹰,样子看似威武,但心地卑鄙。它虽能飞天却并不可贵,遇到玩童的弹子,只有落个胸脯破碎羽毛纷飞无人伤悲的下场。作者在诗中又热情地赞颂:“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威凤文章在仁义”,将青鸟、仙鹤、凤凰比喻为革新派,同鹞鹰对照,以彰显革新派不随世俗的情操。  

———————————  

①露花:露水。  ②看不得:看不清楚。 ③尔:指蚊子。芒:小如麦芒。  ④遏(è):阻止。  ⑤幄(wò):蚊帐。匡床:方正的床。  ⑥清商:秋风。   ⑦羞:进献,给。丹鸟:萤火虫。  

逆境中的刘禹锡,不是整日热泪双流,灰心丧气,而是乐观向上,不甘沉沦,不减壮志。他在《砥石赋》中倾心地赞赏:蒙垢的宝刀,经细石磨过后,就如衣服洗掉污垢,鼎的面部除去秽物;又像浓雾散尽露出青天,浮萍荡开现出清水;擦一擦寒光刺眼,敲一敲清音振耳;重试锋芒的心情油然而生。  

他把自己参加革新遭贬,说成是宝刀蒙垢,不算耻辱,要砥砺志节,雄心长存,并时刻关注着政局的变化,以图东山再起,继续斗争。  

他的“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的意思是:感慨刀的利钝有一定的时间条件啊,我寄托雄心壮志就在于对机缘的注视。这同屈原的坚持理想,虽九死而不悔的思想境界何其相似啊!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次又一次的谪贬打击,锻炼了刘禹锡的革命意志,使他认识到,革新之路是艰难曲折的:“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失败和挫折也是难免的:“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只有在斗争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取得革新的胜利:“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为坚持革新,他顽强不屈,决心像大浪淘沙那样,迎着保守派掀起的狂风恶浪前进。  

在朗州十年重返京城时,有感于朝中新贵尽是他遭贬后提拔起来的,诗人就慨然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又引来灾祸再次被贬出  

京城的《戏赠看花诸君子》。  

   

原诗                       译文  

   

元和十年,自朗州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从  

承召至京,戏赠看      被贬的郎州接受诏命回到国都长安,  

花诸君子               在游玄都观后写:《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京城街道上滚滚的尘土扑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那熙熙攘攘的人们都说着刚刚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玄都观庭院里的千株盛开的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全是“刘郎”我离开长安后栽。  

   

诗简短而意会深。这些在“刘郎去后”栽种的千株桃树,凭借着春光才开放出娇艳之花,似有影射“趋春附势”与“得势走红”者的意味,也有象征新权贵好景不长的含意。本来,皇帝是有意要提拔他的,只因这首诗,以引起“执政不悦”为由,再次将他贬到更偏远的广东,任连州(今连县)刺史。  

面对“诗祸”的惩罚,“刘郎”仍不屈服。有点戏剧性的是,十四年后,他再次被召回京城,偏又旧地重游,旧事重提,写下前诗的续篇:《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  

   

原诗                       译文  

   

再游玄都观绝句            又一次游长安玄都观作绝句  

并引                                 并写引言  

   

余贞元二十一年       我在(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  

为屯田员外郎,       805年)任屯田员外郎(掌管国家屯田及  

时此观未有花。       官员职田配给等事务)。当时,这个观  

是岁出牧连州,       中没有桃花。这一年出任连州(今广东  

寻贬朗州司马。       省连县)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居十年,召至京       不久又改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  

师。人人皆言:       司马(州刺吏下的属官)。过了十年,  

有道士手植仙桃,     奉召回到国都长安。人人都说:有道士  

满观如红霞。遂       在玄都观亲手栽种了桃树,满观盛开的  

有前篇,以志一       桃花犹如红彩霞一样。就写了《戏赠看  

时之事。旋又出       花诸君子》的一首诗,以记载当时的情  

牧。今十有四年,     景。很快地又出任刺史,至今有十四  

复为主客郎中,       年,又回京任主客郎中(礼部属官,负  

重游玄都,荡然       责宾礼、接待外国使节等事务),再游  

无复一树,唯兔       玄都观,空荡荡地没有 一棵桃树,只有  

葵燕麦动摇于春       兔葵(野菜名)燕麦摆动摇曳在春风中  

风耳。                       罢了。  

因再题二十八字,        于是,再题写二十八个字,用来等  

以俟(Sì)后游。     待以后再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作诗时是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  

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百亩庭院中已有一半长满了青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桃花一点都没了,野菜花正盛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种桃的道士都到哪里去了?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一次看花的刘郎今天又重来。  

   

诗人以轻松的笔调排泄胸中的愤懑,抒写对权贵们的蔑视、戏谑和嘲讽,显示出逆境中的不屈气概和“铜豌豆”的硬骨人格。  

读者还仿佛能从后两句诗中听到“刘郎”那乐观爽朗的笑声。不屈的刘禹锡熬到了这一天,说起来也算是一种胜利。可是,他的战友和文友柳宗元就没有这个福份,早在十年前,就带着遗恨长眠在岭南的地下了。  

特别可贵的是,刘禹锡在年老多病之际,仍渴望为革新事业出力:“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zhì)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热烈地歌颂老骥、鹰雕、秋天和晚霞,来寄托自己要为革新继续战斗的情怀。  

可以说,刘禹锡为坚持改革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七十一岁临终前,躺在南窗下,他特意写下了遗嘱性的自传。  

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不幸没有哀鸣,对自己的一生没有忏悔,也没有请求人宽恕;却是高度颂扬了因革新而惨遭杀害的王叔文,也大胆揭露了宦官勾结藩镇发动宫廷政变的阴谋诡计。  

他直言:王叔文“具有东晋王猛的风度”,“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至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也是他对永贞革新功绩的充分肯定,驳斥了新权贵们对革新派的诽谤和攻击。  

他还用放胆又隐晦的笔调写到:“顺宗久病卧床,下诏让位内禅,自为太上皇”的时候,“病情加重,宰相和大臣都不能同皇帝接触,更不能请示对答;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一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这是他向扼杀革新的权贵们投出的最后一击,真称得上是死不改悔的革命党了。  

最后,他自我“盖棺定论”时,仍为不能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而感慨万分: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十分钦佩刘禹锡在逆境中的精神气概。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在一份报告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的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  

可是,放眼今日,世俗的多数是,贪富贵,好淫逸,恋俸禄,有几个人可以达到先贤们的那份勇敢的精神境界呢!只要能衷心地钦佩,也就相当不错了。  

   

二〇〇八年十月  

于平顶山市滍游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