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童“入泮”礼是弘扬美德还是做游戏
杭州学童“入泮”礼是弘扬美德还是做游戏
有消息称,8月28日,杭州万松书院为50名即将入学的童子举行“入泮”(古时把学生入学称为“入泮”是开始接受学堂教育的象征)仪式,孩子们身着汉服,礼拜孔子,据说这是重现古代学童入学前的传统礼仪,汲取尊师爱学的品行美德。
这可以说是一次尊孔的“大手笔”,它不由使人想起了另一个关于尊孔的事: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站姿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雕像事件一时成为舆论沸点,毁誉掺半。誉者称之为天安门地区的“新地标”,认为这折射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鲜明行为;毁者称之为复古倒退,认为在天门边乱树雕像是对国格尊严的儿戏!但到了4月20日,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被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闹剧画上句号。
不可否认,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但同时两千余年来人们对孔子本人也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管哪个历史时代,认同者居多,其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言论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孔子,鲁迅先生有过多次论述,他认为,由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治国理念及伦理观念有利于统治阶级巩固政权,而不利于被统治者的反抗,所以中国每当朝代更替之前,造反者大多要打起反孔大旗,向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孔孟之道开刀!同时也正是由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治国理念及伦理观念有利于统治阶级巩固政权,而不利于被统治者的反抗,所以每当造反者夺取政权成为统治者之后,就又逐渐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之处,慢慢提倡起尊孔读经起来。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代表各种社会团体,各个社会阶层的各种思潮应时而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从本质上说当时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了没落奴隶主利益的,他口必称文武,行必法先王,一心克己复礼,恢复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奴隶社会的鼎盛局面。说白了就是要拉社会的倒车!孔子不识时务的复古倒退的政治主张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强烈冲击,所以他在游说列国时到处碰壁,以至于遇到了陈蔡绝粮的窘迫困境。
孔子的最大成就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开私塾之先河,广收门徒,兴办教育。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到现代还是社会教育事业的金科玉律。他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等处世名言至今还是人们的口头禅。孔子虽然是儒家的开山鼻祖,但在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宗师中可算得上是四处碰壁的一个,师徒们是很晦气的。
孔子的时来运转是在汉武帝时代,汉儒董仲舒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提升了孔子的政治和学术地位。从汉代开始孔子屡受历代皇帝追封:
西汉元始元年,孝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开皇元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贞观二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改称“宣父”;乾封元年,高宗李治赠孔子“太师”官位;武周天绶元年,武则天追封孔子为“隆道公”;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李隆基追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改称“圣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秋,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
清顺治二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改称“至圣先师”。
“五四”时期,积贫积弱成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痼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当时面对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中国人浑浑噩噩者有之,对中国前途和命运迷茫忧虑者有之,积极寻找真理、探索救国道路者有之。最后,努力冲破精神枷锁,积极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旧格局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有志之士的共识,因此,那个时期是以因循守旧为宗旨的孔孟之道倍受抨击的时期,孔家店一时被革命者砸得粉碎!
但接着,北洋军阀政府和后来的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其既得的统治地位,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尊孔读经浪潮。当然,这一波又一波的尊孔读经浪潮也同时遭到了革命者的有力抗击!革命者抗击的不是孔孟思想的精华,而是其中反对社会变革,反对社会进步的腐朽的糟粕部分!
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一些衣食无忧的人逐渐产生了精神的迷茫和信仰的迷失,他们进入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谷。乱世尚简,治世尚繁,如今一些人开始追求起干任何事情都要复古,都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风格来。他们争相立塔建庙,争相人为修造文化古迹,大搞各种祭奠典礼:他们争黄帝故里、陈胜故里、诸葛亮故里,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甚至于所谓的孙悟空故里都有人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用繁琐的典礼仪式搞祭孔,祭黄帝,祭人祖活动,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有时为了和某一历史名人扯上关系,两地或数地党政班子会动员各种舆论工具互相论争,甚而至于用污言秽语肆意谩骂!更荒唐的是,日前还出现了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开拓团民亡者立碑的卖国行径。
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孔子的许多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天安门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象征性地标,她包含了中国的国格和所有的民族尊严,而如果在天门前树起了孔子塑像,那炎黄二帝像或老子像呢······孙中山像呢?所以2011年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的孔子站姿雕像,到了4月20日,就被被迁入了国家博物馆雕塑园!
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孔孟之道既不能盲目赞美,也不能全面否定。有人认为孔孟之道和毛泽东思想是完全对立的,这是错误的,因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在马列主义和老一代革命家的革命实践之外,毛泽东思想还吸取了包括孔孟之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所以今后我们还继续研究孔孟之道,还要吸取和发扬光的孔孟之道的精华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孟之道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积淀层,他的许多精华部分我们今天只能有选择地汲取和发扬光大,但绝不能视之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更不能把它视作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象杭州万松书院那样,为50名身着汉服即将入学的童子举行“入泮”仪式,如果是在做一场文化游戏则可,如要在全国推而广之,试想一想,那不是要上演一场民族性的闹剧么,恐怕光那宽袍大袖的汉服穿来穿去就够麻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