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山:阿拉伯国家经典散文
“九一一”事件以后,世界几乎把恐怖活动与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等同起来了。故而有了美国对伊拉克的野蛮举动,有了对阿拉伯世界的偏激的政治。这一切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国式的“恕道”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
近年来陆续读了我国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尤其是张的《心灵史》。真正体会到伊斯兰教震撼人心的精神和力量。对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世界要认真地研究细心地对待。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待世界正确认识。
外国经典散文丛书之《阿拉伯国家经典散文》,李琛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二零零五年四月第一版。全书二百九十二页,咖啡色封面、烫金、软精装。全书收了阿拉伯世界的十个国家四十九位作家、诗人的六十六篇作品。但大多是节选,篇幅都不长,有点象明代小品,警句格言式的人生观感。
读到一半时就感觉到,他们的角度、见解、思想给人的震撼。阿拉伯世界与欧美、中国有不少的差异,我们理解的角度往往有误。但也有许多共同的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好好体会深思。
《女子的教育》(埃及,雷法阿•塔赫塔维,公元1801—1873年)
原以为阿拉伯人也是轻视女子的,但是文章却强调了女子的教育。女子接受教育一样可与男子从事同等的工作,并会在男子心目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女人如果无所事事就会闲散,就会搬弄是非、讲吃喝穿戴、与人攀比。
知识能使女人更完美,教养能弥补外貌的不足,而外貌是不能取代教养的。女人的教养和知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品行。
《妇女的胜利》(黎巴嫩,艾哈迈德•法里斯•希德雅格,公元1804—1888年)
人性无恒长,妻子再美貌天长日久也会生厌而去觅新欢,哪怕妻妾众多。夫妻要和睦,就得共患难、互相帮助、要避免互相伤害、对相互的隐私要谨守不宣、要相辅相成,这样的夫妻才是幸福的。
一个男人的幸福多数情况下在于和睦幸福的家庭。
婚姻应当追求和睦融洽,才能陶冶德行。
《专制与道德》(叙利亚,阿卜杜•拉赫曼•凯瓦基布,公元1849—1902年)
专制制度摧残人的善良本性和心灵。独裁者严格控制人们的躯体和精神,为所欲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于是两面三刀成了政治、阿谀奉承成了勤奋、阴谋诡计成了机敏、胆小怕事成了温和、文学家历史学家成了帮凶、历史成了随意拿捏的面团。人们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个人利益。
只有道德才是高尚的。道德的种子来自先天,道德的培养应当自上而下,先官后民。道德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然后是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最后是对人类的责任。这就是法则的道德责任。
《论改革》(叙利亚,艾迪布•伊斯哈格,公元1856—1885年)
全面的改革包括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行政的改革难度极大,因为弊端和腐败已经笼罩了一切,任何改良都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彻底换班。
平等不是没有差异,只是这种差异应当是法律范围之内的。平等是人人有共同的权利、机会。平等就是没有特权、没有凌驾于人的人、应当帮助所有的人走向成功,尤其要帮助弱者。法律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
人是自由的,有说话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如果剥夺这点就是扼杀真理。当然,自由是在平等的法律之下的,不能限制也不能过分。
《悼赛里姆•塞尔基斯》(黎巴嫩,艾敏•雷哈尼,公元1876—1940年)
造成苦难、悲伤、痛苦的原因是多样的,但痛苦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生的价值就是战胜生命的苦难、战胜生活。
崇敬英才,哪怕是在他们死后,这是一个民族健全心理、高尚思想的体现。
《初生明月》(埃及、原籍黎巴嫩,穆斯塔法•萨迪格•拉斐仪,公元1880—1938年)
把灵魂升华到美妙真实的境界的精神才是美。
爱是精神的升华,是两人心田皆具有的高尚精神。
爱是信仰。稍有欠缺的信仰通向心灵,健全的信仰通向天堂。
高尚完满的人生是注入了爱、思想、信仰的人生。
《音乐短章》(黎巴嫩,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公元1883—1931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她唤醒记忆。音乐是明灯,她驱走黑暗照亮心房。在庆典上她是光荣的标志,在节日里她是幸福的象征。她鼓舞战士的斗志,她是孤独牧羊人的伴侣,她是引导旅游者的驼轿……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朋友,她陪伴人们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共甘苦同命运。她是我们艰苦时的亲人,是我们快乐时的天使。
音乐是画、是诗、是灵性的幻影,她把意念愿望变成形象。
甜美的旋律巩固了我们对美好永恒存在的希望。
音乐是灵魂、是愿望、是理智、是良心、是人类躯体的幻化。
《生活是美好的》(埃及,艾哈迈德•哈桑•齐亚德,公元1885—1968年)
人类是生灵中最自私唯我、最狂妄自大、最随心所欲的。人对同类作恶、与异类为敌,完全歪曲生活之美,完全不照天定的正途、自然的引导、造化的启示行事生活。
鸟兽也许会为了食色而残杀撕咬,但是它们不会预谋,也不会记仇,更不会为了想像中的恐惧而防范。
生活是美好的,更美好的是万物生灵。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尝、体会这种美好,并象万物生灵一样用这种美好来充实自身。
生活是美好的,这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阶层。这种美好是惠及上天下界所有人的灵光。
生活之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大自然之美只有用美丽的心灵才能去感应,生活的清纯只有用清纯的心灵去对应。
生活之美带来的幸福,不是金钱、权力、地位可以比拟的。生活之美带来的幸福是造化施于众生的。
善良的心地平和的人啊!只要你默默注视、静静反思,那么你就会发现和拥有生活之美。
《论美》(埃及,艾哈迈德•艾敏,公元1887—1954年)
美超越表象、超越嬉乐,她更深刻、更广泛。
由感性世界步入精神世界时,你就会感受到高尚超凡的美。公正、正义、牺牲、勇敢都是美;美与利益不相干!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得益于美感。政治制造桎梏,而美感则不断打碎这些枷锁。伊斯兰教最大的奇迹有赖于美感,这就是《古兰经》的风格和目的。她追求单纯的美。自然就是美、善良就是美、真实就是美、和谐就是美、简单就是美。美无处不在。没有美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牺牲。拥有爱拥有美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
《我的生活哲学》(埃及,阿巴斯•迈哈穆德•阿卡德,公元1889—1964年)
生活哲学来自先天遗传、来自世事和经验、来自学习阅读。而待人接物、经验教训远胜于遗传。
为真理、信仰而战的英雄远比战争的胜利者、征服者高尚。
物质拥有的多少与伟大无关。
不要期望别人,不要贪图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
工作的价值在于工作自身,在于动机而不是效果。
有价值的工作,不因赞扬而增光、不因贬斥而减色。
动机在工作之前,效果在工作之后。衡量效果之前应当先衡量动机。
再难的工作,只要了解规律就简单多了。适时而为是成功的要诀。
要镇静莫慌张。慌张就会打破你的规律,没有必要不要轻易打破你的规律。一旦需要,要毫不犹豫地改变你的规律。人生的财富在心灵,人生的价值在工作。动机比效果更值得关心。事情还未完成,不必先夸海口。
《人生之秋》(黎巴嫩,米哈依尔•努埃曼,公元1889—1988年)
在自己生命的秋天采摘到的最佳果实是平静安然的心情。内心有的只是亲情友情和同情。用这样的心情去迎接生命的冬天,严冬也变得温馨。
生命的哲理、坚定的信仰、美和公正相连,那么面对死亡犹如面对新生,坟墓犹如摇篮。
《假如生活没有爱情》(埃及,易卜拉辛•马兹尼,公元1890—1949年)
把爱情的一切美妙装饰去掉后,剩下的只是纯粹的欲望而已。
《富有创造力的美》(埃及,迈哈穆德•台木尔,公元1894—1973年)
欣赏到美、感受到爱,那么幸福已经在握。幸福在心灵深处,身外是找不到的。充分领略美、强烈感受爱,你就幸福;相反你就难免不幸。对幸福生活心驰神往,就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力量。
当你心中充满了爱,那么幸福就已经在你身边。
《尼亚加拉瀑布》(同上)
旅游可以摆脱工作的桎梏、舒身散心、再生活力。
探圣地神迹心清神怡,访知识苑囿探索思想与文明,游自然山水领略造化之功。旅途归来,美好的行程在心灵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成为永恒的记忆。
《萨拉哈•莱百奇全集序言》(黎巴嫩,布特鲁斯•布斯塔尼,公元1898—1969年)
了解神话能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能发现生活信条与幻想的来源。
人的认知来自父母、家庭、社会传授、宗教信仰。我们无法摆脱历代相传的幻想的主宰。
失去了神话的民族,无法理解自身的奥秘,也湮灭了历史。
神话尊奉自然之力的主宰,能引出对世界秩序的分析,神话崇尚智慧、正义、美德,引导对善和美的认识,阐述了世界的原则、哲学的根本。
柏拉图在《高尔吉亚》中说,古代神话包含了伟大真理的因素。
当社会上物质占了精神上风的时候,善就远离我们而去。物质只有以精神驱动时,才会化强力为善行,化残缺为完美。
物质精神虽对立却离不开精神。奢华虽然有形有质,但没有精神。
人靠精神而非肉体活着,人类的痛苦因精神而减轻而非物质;正如迷途因光明而非黑暗而找到道路。
神话诠释了各民族的历史和习俗、信条、格言。
《致安德烈》(埃及,陶菲格•哈基姆,公元1898—1987年)
如果语言教学只教空洞无物的词汇和修辞,那是对语言尊严的亵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贬低。
真正的好诗,让我们透过简朴的词句和朴素的手法看到良知,说出心知而难言的东西。能扩大人们的自我: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形象,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领悟心灵领悟不到的哲理。
《鸟与人》(同上)
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千万不要贪婪。
《一颗枣核支撑打坛》(埃及,艾尼斯•曼苏尔,公元1925—)
不要忽略小东西,有时小东西会引出大灾难。
拿破仑的妻子每当向拿破仑提出要求总遭到拒绝,她注意到了微不足道的谈话形式。于是她改变了方式,当拿破仑坐着的时候她提要求,她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坐着时人相对和平安详。
《文明而古朴的村庄》(埃及,赛尔瓦特•阿巴扎,公元1927——)
农村品德对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用城市品德来加以完善。时代发展的文明观点总是把农村变为城市,而不是相反。
《是自然造化,抑或丹青刺绣》(巴勒斯坦,侯萨姆•哈提卜,公元1932—)
自然美有两种,一是妩媚娇慵晶莹清澈宁静的美,让人一下子为之陶醉;一是辉煌饱和炫目的美,劈面而来夺人心魄令人窒息。
中国画、刺绣、书法的奥秘是蕴于自然的第三种美,人可以感知却难以形容。
《与祖辈谈和》(叙利亚,哈黛•莎曼,公元1942—)
我们往往关注窥视别人,天天做着发展的美梦,而忘记了自己固有的真正的文明遗产。
某些古老的东西确实已经无法再用了,只能寄托我们的怀旧之情。如果急于改变穷苦现状而毁弃它是可惜的。因为这些珍贵的古迹是无法再生的,它与我们的祖先是一脉相承的。
要保留传统的精华,融进时代的特色,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象金色的丝线把今天和过去相连。
二零零七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