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降价死”,只因向钱看
为给女儿治病,需要名为“长效青霉素”的注射液,这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见药品。市民苏女士在北京多家医院都没找到,“价格并不贵,为什么很多医院都买不到?”苏女士对此很是不解。(2011年07月10日 新京报)
相关资料显示,长效青霉素注射剂,可用于风湿病时预防链球杆菌感染,也可用于治疗对青霉素G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或做预防感染用。是一种常用、便宜、临床上不可缺少的长效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但现在,北大第一医院、儿研所、八一儿童医院的药房、儿科等,均表示的确没有这种药。不仅是北京,全国很多省市的网友都在网上询问“长效青霉素”的购买地点,称很多大医院都买不到这种注射液。
事实上,如苏女士的遭遇、买不到的“长效青霉素”绝不是个例。近年来,为治理虚高药价,国家已27次下调药品价格。但每次降价,都伴随着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在一些城市,红霉素、青霉素等廉价药已踪迹难寻。国内曾有一种退热药“百服宁”,其实就是扑热息痛,因为价格被定得很低,百服宁已全部退出了市场。
北京市前几年年对1500多种基本药物所作的调查发现,近500种在北京市场消失,这近500种基本药物中,近1/3在全国已没有厂家愿意生产。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对于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降价死”。
是什么病毒导致“降价死”呢?尽管人们看法多多,但向钱看是其根本原因。为了钱,医生开方不愿用。目前存在的“开方提成”现象就如同一种商业贿赂,医生在为病人开药过程中能获得经济利益,而像“长效青霉素”这样的低价药,“医生不用的原因,是它太便宜,医生没有动力。”山东一家省级医院的一位医生说,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高价药,国家定价的药品只占一小部分,“大夫哪记得住那么多?谁‘公关’的钱多就用谁的呗!”
为了钱,部分企业停止产。企业为挣钱而生,一旦某种药品不能获得必要利润,企业就会停止生产这种药品。如上海和黄药业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有35个品种,由于价格太低只能生产7个产品,致使一些最基本的中成药在市场上消失,消费者只能选择价格较高的药品。
为了钱,薄利多销是傻蛋。企业更愿意生产那些能带来更高利润的品种,就像“吸了雪茄不愿再吸香烟”一样,这也导致部分降价药退出市场。
为了钱,换个牌子价翻番。有些药品代理商对降价药“停止供货”,使其“重生”:随着降价药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很多“新药”,如已经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有47个名称,价格是普通红霉素的10倍。
显然,“降价死”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部分药厂、药商、医生受利益驱动而不愿生产、不愿售卖、不愿开降价药品。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失去医德的药厂、药商、医生,正在主宰着降价药的命运。
由此想来,要想真正解决药品“降价死”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必须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属性,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使药价回到合理价位;同时要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对故意扰乱国家药品市场、抗拒国家药品降价令的行为严惩不贷,只有如此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降价死”的病毒,杜绝“降价死”病症的发生。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