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大兴水利是治国理念的理性回归
文章强调中国水利工作会议体现科学发展观,回顾治水历史与现实挑战,提出未来水利发展目标,聚焦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与河湖健康,推动水利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据新华网消息,中国最高规格治水会议北京召开,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
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会议布置了要全力以赴做好的六方面的工作;会议确定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我认为中央的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治国理念,是对30年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实践检验过程向着“再认识”的飞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回归。
中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高度由东向西递增而降水量递减,旱雨季明显,这个“国情”决定了中国多旱涝灾害,自古以来,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治国必先治水”。中国的历史很大篇幅都与治水相关,无论是大禹治水的传说、都江堰工程的存世,还是《河防一览》、《重订河防通议》等水利专著的浩繁,都说明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甚至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与几千年文明史的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这是新华网原文的一段话,略作“断章”借用:建国之初的那一代人深知旧中国的弊端,对人民群众流离失所亲身所历,因此对“治水治国”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靠“人海战术”,靠愚公移山精神,靠集体经济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大到水系的治理,小到沟、渠、塘、堰,护坡河堤的构筑,难的如红旗渠的翻山越岭。那时走遍大江南北,到处都能看到串珠似的水库塘堰,蜿蜒于崇山峻岭的渠道,贯穿广袤平原的渡槽。当时有一个常用词,叫作“常抓不懈”,变农闲为农忙,所有塘堰年年清淤,以淤泥为农家肥,促进粮食的丰收。这种良性循环的农业,在极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前提下,没有粮食的进口和高产粮种,中国也能逐渐地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难道不是奇迹?
由于集体经济体制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实际的改变,我们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吃了几十年的老本。这个“老本”本来还可以继续吃它若干年,又由于新的发展模式对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老本不复存在。主要表现为:
1、农村劳动力转移,剩下的老弱妇孺失去集体经济的组织性,无法承担原有水利项目的维护。原来一年一清淤的池塘堰沟再也无人清理,有的两三米深的池塘淤积成几十公分深的沼泽,下雨不能蓄水,旱天无水可取。农民不再指望淤泥肥田,化肥代替了传统手段。
2、承包经营的短视效应将大的水道截断作为养虾养鱼的“基地”,或者“还农”、“还林”,或者建楼起屋,使得排灌无路。原有的小水渠早已无踪可寻,下雨漫山流。加之“井田”式的管理,一家一户无法实行有效的排灌。有的梯田梯地早已豁牙裂齿,下雨成泄洪道,下泄的泥土加速了下游水体的淤积。
3、过度的开发从根本上毁坏了原有的水利设施。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开发区开发、矿山资源开发、公路铁路建设等,极少将水利设施保护列入项目指标,一些水库、引水渡槽等大型水利设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遗迹。乱采滥挖造成山体不稳定,稍有雨水塌方频发,严重危及依山而居的群众生命安全。河道滥采沙石,迫使水流左右改道,冲击着本已脆弱的岸基。更有“肠梗阻”屡屡发生,随处可见“血管瘤”。
由于大面积水利设施遭到破坏,三天晴则受旱,三天雨则受涝,已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因此,掩耳盗铃般的“专家解释”充斥了我们的媒体,什么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成为口头禅,今年湖南甚至还有“五百年一遇”的专家,当然不知其据所自何来?有网友戏称,此生不枉,才活了半辈子,年年遇到了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神马,当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幸莫大焉,希望不要见到地球毁灭,否则就是哀莫大焉!
“专家”们由于脱离了“人民利益”这个实际,使得本应很“学术”的东西变得极其势利。出现灾害则归结为“不遇”,而对三峡等水利工程又不遗余力地极尽攻击诋毁之能事。这些人,比起古代那些“天人感应”的董仲舒们高尚不了多少,不为当政者分忧,摇唇鼓舌,蛊惑人心,实不知其精在哪里、英在何处?
中央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实为英明之举。我们期盼的是如何“大兴”的体制创新,它应该包括“顶层设计”,科学实施,而不是一哄而上的形象工程;它应该是着眼于长远的规划,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即兴;它应该是修、护结合的地方政府责任制,而不重蹈边修边毁的覆辙;它应该是功在千秋的伟业,而不是贪官污吏们新的奶酪。申请几个亿建设蛤蟆池的先例还在那里。
胡锦涛七一讲话高度强调“能力”问题,相信我们能以实实在在的施政成果通过这个能力题考验。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