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走出混沌——《麦田里的守望者》

火烧 2008-05-12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的一代’现象,分析其精神危机与物质社会的冲突,同时对比中国文坛的类似趋势,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走出混沌  

——《麦田里的守望者》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创造。

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从另一种角度向我们阐释人生。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J·D·塞林格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出了一群“垮掉的一代”。

就“垮掉的一代”而言,它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始现于美国的一种现代派文艺思潮。它与当时美国兴起的“否定一切、反对一切”,鄙视传统道德的社会思潮相伴而行。二战后的美国成了当然的世界巨富,但充足的物质财富并没有抵消美国年轻一代人的信仰和精神危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危机四伏,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幻想破灭,陷于悲观、恐怖、失望和虚无之中。他们以自暴自弃、享乐、纵欲和否定一切传统来对整个社会作消极反抗。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垮掉的一代”文学思潮和流派在当进的美国应时而生。它的主要成员是当时美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少数放荡不羁的无职业者。

实际上,小说作者J·D·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但他们垮得还不够,还没有垮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们有模糊的理想追求,他们是一群物质社会的彷徨者和寄生虫。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的中国文坛也是“垮掉”的趋势,如: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九丹的《乌鸦》,包括木子美的《遗情书》等等,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神童作家,个性写作、身体写作,光怪陆离,低级庸俗,字里行间充满原始的肉欲,散发出难闻的骚味。

在最大利润的诱惑下,我们的出版商成就了一批“垮掉的”写作者,成就了一部部无聊之作。我也不知道,中国文坛有无必要步美国“垮掉一代”的后尘。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迷失于金钱社会,挣扎在物质社会的泥淖中。

寻根究底,“垮掉的一代”受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把“理性”、“精神”看作是人类灾难的根源,而鼓吹、倡导反理性的蒙昧主义。他们否定传统,否定道德,他们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他们酗酒,他们纵欲,他们无所事事,他们以堕落、颓废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和不满。

“垮掉的一代”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是人的所谓“原始的感觉混沌”,往往因缺乏精神生活的支柱而迷失于金钱。

同时,“垮掉的一代”也可以称之为“颓废的一代”,也称作“颓废主义”。它始于十九世纪后期,是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文艺思潮。当现代资本主义转入垄断资本阶段之后,社会的动荡、矛盾日益加剧,人们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开始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文明,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没落、颓废和悲观厌世的精神危机。

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以充分的事实证明,金钱和物质不是万能,而只有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必须挣脱金钱的桎梏,走出金钱的怪圈,走出混沌,重新把握新理念,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出一个人人共享的美好未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终于走出时代的阴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