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对批判马克思思想的批判

火烧 2008-05-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33
文章从热力学角度分析马克思思想的错误,指出其理论缺陷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失败,探讨马克思学说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性。

对于这篇文章,我以一个热力学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就足以找到作者的错误。

  作者:王杰(律师)                                 

作为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其宏大的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十九世纪的工人运动,而且也影响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作为思想家,马克思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阶级斗争学术思想是一个被完整实践了的思想。

但是,随着上世纪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终结,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思想中作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被私有化与市场化浪潮所吞噬。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马克思思想在市场经济全球化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被逐步抛弃呢!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还是因为马克思所创造的学说本身存在理论缺陷,这是需要探究的。

尽管历史学家将更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归咎于现实改革的失误,但这似乎不能够从根本上揭示东欧事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

东欧与苏联解体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其中虽有现实计划经济与专制集权历史因素,但应当归咎于马克思学说的缺陷,严格意义上,应当归咎于马克思学术思想的根本性错误。

以下,我将对他的说法进行反驳。

    错误的唯物认识论

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主义社会的时代,也是西方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是工业化社会生产产品向世界推广的一个时代。

    生活在一个社会深刻转变的时代,马克思学术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一、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进程,马克思描述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①其二、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家的富裕与雇佣劳动者的贫困之间形成了对立,其三、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代替手工工业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社会财富创造的力量。对于大工业生产,马克思描述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为社会文明过渡,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②其四、大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产出效率,生产过剩,由于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所以形成对立,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用劳动者的根源,也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是贫富对立的根源,同时也使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生产过剩,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历史构成的。私有制的产生导致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私有制的产生使得人类社会先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产生的根源。在私有制下,一方占有对立一方的劳动成果,一方的富裕是以对立一方的贫困为基础的,因此,在私有制社会里,马克思认为,阶级对立不可避免,并以此为依据,得出阶级斗争的历史史观。

    在阶级斗争历史史观决定论下,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了阶级对立,建立了公有制,人类就会进入必然王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史观学说中,马克思虽然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也看到了工业化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马克思陷入了工业化社会的误区。马克思错误地认为:在工业化社会里,物质财富可以极大涌现,在物资财富极大涌现的物质社会里,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少数人占有多数人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无差别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马克思忽略了一个制约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人类物质生活所依赖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有限的,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外在自然资源约束与内在生产技术约束的影响下,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提升生产力,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遭遇一个物资财富极大涌现的社会。

问题出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所依赖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有限的,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此话不假,但是,“极大”和“无穷大”是一个概念吗?我作为一个能源专业的学生,当然知道环境负担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是这并非不治之症。认为“在外在自然资源约束与内在生产技术约束的影响下,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提升生产力,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遭遇一个物资财富极大涌现的社会。”这个论断就是在以现有的效率底下爱的生产力水平来衡量未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作者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有核能,有地热能,不知道全世界光是一桶海水中的氘和氚的聚变释放的能量足以抵得上400桶最优质的汽油。作者也不知道资源再利用是未来最有前提的产业之一。作者显然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是太有限了,所以对于人类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个显然是杞人忧天。

    错误的阶级斗争史观

    马克思阶级斗争史观不仅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来源于其认识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之后,建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看来,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人类认知的规律是客观的,主客观可以达到同一,人类不仅可以认识相对真理,而且也可以认识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之和”。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自由的必然王国,在那里,“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能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

    通过辩证认识论,马克思将事物的发展归总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由此马克思得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矛盾规律,也由此得出了奴隶社会的对立,封建社会的对立,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生产关系后,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关系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家的矛盾不可调和,无产阶级为了解放自身,必须消灭自身的对立面,即消灭资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消灭资产阶级,就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建立公有制制度,就可以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类最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和马克思认识论相一致的是,在人类社会消灭阶级以后,民族和国家也一并消失,人类就会进入到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里,随着人类对真理的掌握,构成人类生活的物资生活资料极大涌现,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充满激情地写到:“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成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③

马克思在认识论领域的错误在于将辩证法看成了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事实上,认识领域的辩证法和客观领域的辩证法是两码事,因为,和自然界相比较,人类社会只是一个有历史的短暂自然现象。在马克思的认识论中,将人类社会看成了永远存在的,由此认为,人类最终会认知整个世界,即认知绝对真理。黑格尔神秘主义的错误,也是基于这一点,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演绎世界的绝对“精神”是全体的。马克思在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继承后,就认为是“科学”的了,这不过是同一错误的另一版本而已。在历史史观逻辑方面,马克思和黑格尔有着惊人的一致:在黑格尔历史逻辑演绎中,民族是传递辩证法运动的媒介,在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中改换成了阶级,阶级斗争成为了人类社会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客观动力,从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封建私有制、资本私有制,直到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历程中,阶级斗争成为了社会运动辩证法的传递工具。

又一个问题:“将辩证法看成了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哪么,请问:除了辩证法,还有什么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机械决定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作者如果要证明对立统一规律不是客观世界的正确法则,哪么就必须拿出依据来。非常遗憾,作者似乎满意听说过量子力学,也不知道上帝是否玩骰子。所以这个结论似乎给的关于武断了。

再有,“认识领域的辩证法和客观领域的辩证法是两码事,”也有问题。人类社会仅仅是一个“认识领域”的范畴吗?难道不属于客观领域吗?显然,作者对黑格尔的理论是全盘否定,即否定了唯心论,又否定了辩证法。但是,要否定辩证法,可不是一个不懂物理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唯心的人类社会中心论

    唯物主义与唯物的辩证认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也构成了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论。但马克思的认识论神化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将绝对真理置于人类的视野之内。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地归咎于的生产力生与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不变规律之内,并以此矛盾运动为真理,推导出了人类社会的归宿——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运动的辩证法完全剥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剥离了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环境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着人类的生产力,并且对社会发展毫无约制。马克思忽视了: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始终存在着物质交换关系,自然界一方面为人类社会输出这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接受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输出的废弃物质,引致自然环境变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大工业社会文明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危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马克思固然看不到全球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但是马克思学说的继承者应当是可以看到了。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如此,现在,随着太空宇航产业的发展,外层空间航天废弃物质的污染与破坏或将成为限制人类太空发展的又一危害。

    尽管在《关于非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声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所看到的“改变世界”只是“能动”地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④。自始至终,马克思将人类的命运系放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之上,却从未将人类社会的未来放在自然界中,放在宇宙环境中来思考。

正因为如此,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写道:“把马克思纯粹当作一个哲学家来看,他过于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内,有又局限于人类。自歌白尼以来已经很显然,人类并没有从前人类自诩的那种宇宙重要地位。凡是没彻底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没资格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科学的哲学。”

作者很有才,把罗素请出来了,大概作者不知道罗素是怀疑主义者吧?他怀疑一切,包括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甚至包括已经被奉为神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素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比哲学领域强的多。

同样,马克思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他在经济政治都有贡献,甚至数学方面也有斩获。用马克思在政治方面的影响来评价他在哲学领域的贡献,就好比用一个人的篮球水平来评价他足球踢的好坏一样不可取。

“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始终存在着物质交换关系,自然界一方面为人类社会输出这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接受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输出的废弃物质,引致自然环境变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大工业社会文明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危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这个似乎有一点道理,其实仍然是作者对物理学了解太少造成的。地球上的任何热力学过程其实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就意味着有熵增和熵产。然而,地球形成46亿年来,火山爆发和陨石撞击发生了多少次?生命诞生38亿年,呼吸作用造成的熵增和熵产有多少?为什么地球非但没有变成一个混沌的死亡星球,反而愈发生机盎然?人类的工业工程只有不到300年,虽然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这样的破坏也仅仅是暂时的。何况人类正在改善生产技术和方式,生产力的提高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是不可弥补的。

“自始至终,马克思将人类的命运系放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之上,却从未将人类社会的未来放在自然界中,放在宇宙环境中来思考。”这个好像就是说作者自己吧。

    

    错误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剩余价值学说构成了其核心,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外且是制造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基于雇佣劳动剩余劳动时间产生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制度是“血淋淋”的,雇佣工人的贫困以至于沦陷为无产阶级是由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造成的,因此,只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才能够获得解放,进而获得自由。

    在这里,马克思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由来源的,自然界在一定时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生产资料具有稀缺性。马克思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过于重视工业化生产所产生的巨大物质财富,阉除稀缺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马克思的经济学完全忽略了资源稀缺性是商品交换与社会分工产生的基础,也是私有制长期存在的基础。二、马克思尽管承认生产历史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马克思却仅仅将生产力的进步看成一种大公无私的资源,事实上,生产力的进步与人类的智力成果相关联,智力资源就人类社会而言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鲁班,成为爱迪生的。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抛弃了人类治理成果的专有属性,忽视了其私有的个体特征,由于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存在严重缺陷。对于人类的智力成果,马克思抱有鄙视态度。在回击为私有制辩护观点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这个社会里劳动者不获,获者不劳动。所有这些顾虑,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结论: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人类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以至成为今天市场竞争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

对于以上两方面的忽视,导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成为了一种极端唯心学说,马克思认为:只要消灭了资本,就等同于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私有制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就会进入大同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陷入了被他长期坚持批判的主观唯心主义泥潭。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由来源的,自然界在一定时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生产资料具有稀缺性。”我已经在前面反驳了这个观点。

“马克思尽管承认生产历史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马克思却仅仅将生产力的进步看成一种大公无私的资源,事实上,生产力的进步与人类的智力成果相关联,智力资源就人类社会而言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鲁班,成为爱迪生的。”

智力资源确实是一种生产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智力都是生产力,坑蒙拐骗的智力算生产力吗?贩毒洗钱的智力是生产力吗?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及生产力的核心意义,即: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这个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而坑蒙拐骗和金融欺诈呢,显然是可逆的,你可以偷他的,他也可以骗你的,但是头来骗取“货”还是那些“货”,满意任何的变化。任何能量和信息都没有进入到“货”当中。

剩余价值其实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因为资本家的贡献绝对不是他们所标榜的哪么大。资本家除了纯粹的劳动之外,还转移走了劳动人民创造的部分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劳动了,但是也有不劳而获的成分。

尤其是金融资本更是如此,今天,大资本家主要就是指金融寡头。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而仅仅是为其他劳动者提供生产资料的使用许可(好比房子不是他给你造的,但是可以通过贷款让你有资格住其他人给你盖的房子)。如果说他们的行为是“改造自然”,那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共产主义学说与社会主义专制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马克思认为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了一切阶级,就消灭了无产阶级自身,也就消灭了民族,消灭了国家,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类自由平等的自有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一切生产资料归联合体所有,通过联合体对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就会极大涌现,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境界。共产主义社会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级阶段。在这里,马克思将人类社会送进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阶段,一切对立都消失了,主导社会运动的矛盾规律在此消失了,一切嘎然而止。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将往何处发展,马克思本人不知道了。当然,即便在过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学说的继承者也可能不知道。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阶段,公有制是全社会的基础经济制度,而普选制是社会管理制度的核心。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制度,马克思本人并没有阐述多少,恩格斯也没有太多的阐述,列宁、斯大林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马克思也不知道在这个没有阶级、没有民族、没由国家、没有差别的社会里,如何设置管理制度。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将这种无内在差异规定性的存在规定为“乌有”⑤。在一个"乌有"的社会里,能有什么。

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前,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⑥。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只有无产阶级政党独享社会政治权力,其它一切与无产阶级存在差异的阶级、集团、群体将成为被无产阶级政权专政消灭的对象。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者政权政党专制制度的建立也就成为了逻辑必然。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立后,俄共的专制制度在实践中建立了。随着共产国际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建立了这种制度。在这里,马克思阶级斗争史观最终酿成了社会专制制度的复活。随着这一制度的建立,马克思梦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普选制落空了,因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在无产阶级消灭一切与自身存在差异的阶级之前,普选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和专制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制,在非普选的专制社会制度下,也就进化成了一种具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有制制度。

在马克思错误理论影响下,斯大林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复制泛滥,个人崇拜的集权专制主义社会制度成为了历史的唯一选择。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阻碍了东欧社会民主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最终酿成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衰败与巨变。毕竟,在一个可供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资源有限并且分布不均衡的星球上,占有自然稀缺资源的多寡不仅影响着占有资源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影响着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社会各阶层的生存与发展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与民族相关联国家的存生与发展方式。在这个资源稀缺的星球上,没有贸易——商品经济——是很难想象的。而马克思在他的学说中却要坚定地消灭这种影响社会客观发展的自然的经济基础。

二十年前,我在大学研究哲学、经济学与法学的时候,我从罗素对马克思学术思想的评判中领会到了马克思学术思想中的错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有机会把它写出来,供国内经济学界思考: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伴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错误历史逻辑的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政治制度如何回归市场化民主政治体制。

  注释:

  ①②③④:《共产党宣言》。

  ⑤也译作“纯有”。

⑥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看完之后,你就终于明白作者是学习哲学、经济学与法学的。所以作者对物理的无知是可以原谅的。毕竟在当代,真正懂物理的哲学家还是凤毛麟角(至少国家培养出来的御用哲学家是如此)。玩转物理的未必玩转哲学,但是玩不转物理的,哲学他肯定也转不起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