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春节----从“春节数饺子”说起
救救春节----从“春节数饺子”说起
王书春
大年除夕,全家其乐融融围在一起包饺子,突然有个孩子一遍遍地数起饺子,大家愕然与尴尬。无数为多,富足富有之意;有限就是有数,数饺子有悖春节文化。
春节,旧时称“过年”,相传一种凶猛海兽每年除夕上岸伤害性命,人们守更待岁,用海兽最怕的红色、火光或炸响,贴对联、放鞭炮驱赶,初一大早人们道喜问好,到南北朝时盛行。辛亥革命改用阳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春节成为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美好的,是中华儿女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大节日,瞌家团圆,总结以往,畅叙情谊,泯去积怨,展望未来,崇尚吉祥,向往美好,寓示着团结、平安、文明、吉祥。这是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既喜悦又神圣。特别是春季之始作为一年开头,迎接新年就是迎接春天。正像鲁迅所说的“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人们把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硕、冬的收藏,一起酿成浓酽的喜悦与香甜,四季企盼和期待都凝缩到春节里,父母把积攒了一年的快乐和盘托出。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不管阳光明媚,薄寒轻暖,还是大雪抹平江河、坚冰封盖山川的雨雪菲菲、风刀霜剑,哪怕天涯之远、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共观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为这“一夜连双岁、五更为两年”的春节,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着并希望着,是终点,又是起点。
中华民族文明悠长。春节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盛典,5000年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很中国、很民族化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宝贵资源。这一独有的特殊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宽泛,从天文、地理,到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无所不及,把这些知识精华运用于春节,以寓教寓乐、寓教寓学的形式激励人们,构成春节文化更绝无仅有。春节渗透着祖先无穷智慧和广博学识。
严格说来,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就拉开了序幕,祭灶、祭祖、扫房、洗衣物、磨豆腐、蒸馒头、杀猪、宰鸡、贴门神、挂家堂、拜年、闹元宵,每个细节都有特定的程序、特定的寓意蕴涵。如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资料载,腊八粥是佛教寺院的供品。相传夏历腊月初八是释加牟尼的成道日,寺院这天举行诵经,取七种香谷造粥,点缀上七种果实供佛,取名“腊八粥”或“七宝粥”,被汉族地区沿用,逐渐通行于民间。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食用丰收的五谷熬成的粥,寓意释去一年的辛劳,品尝收获的甘甜,励人珍惜生活,珍惜粮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哲人“自己的汗水最珍贵”就是这个理。
腊八蒜的说道很美好。它集药理学、营养学和气象学知识于一体,合理配伍,完美融合,达到佐餐、开胃、保安、康健等目的。蒜原产亚洲西部,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我国,含有大量挥发性很强的大蒜素(植物抑菌素)和生命元素激活剂,不仅是很好的佐餐佳品,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疗效显著的广谱抗菌素,特别是对青霉素等抗菌素有抗药性的顽固葡萄球菌格杀勿论,富含的锗、硒微量元素还是不可或缺的抗癌物质。蒜入醋中,药用不变,蒜味不改,醋有蒜辣,蒜变青绿,春节食用,是最好的蘸汁佐料和抑制饮食过杂负作用的预防药。至于说真正进入春节,一直到正月底,几乎每天都有讲究。如此节日,哪个国家、民族能媲美。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是黑头发、黄皮肤炎黄子孙的文化大餐,世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春节。但随着时光流逝和日月轮回,春节这个延续几千年的民俗呈现颓废之势,文化营养正在流失,衍生出一些荒诞怪论,“市场经济不要春节”,“淡化春节是社会的进步”。春节发福利,分物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朋友相聚,吃吃喝喝,痛痛快快消费一番都不为过。作为有关单位搞几场晚会,组织一些民俗活动,显得热热闹闹足矣。春节,被异化成庸俗的集中吃喝消费的节日。重形式,不注入新的内涵而显得苍白,缺乏生机与活力,以至于对春节的认识简单化、庸俗化。“虚春节化”导致“节日真空”,西方“洋节”乘虚而入,而且这种“西节东渐现象”日成气候,原本与我们的文化渊源没任何联系的圣诞节,疯狂进入我们的大学殿堂和公共场所,就连八秆子打不着边的情人节、愚人节,被演绎的如火如荼,情人节的花翻着跟头往上涨,蓝色妖姬这种后天染色的玫瑰在全国则卖出了“天价”,300元一枝,郑州也卖到80多元,一时间鲜花脱销,谎话泛滥,虽犹抱琵芭,遮遮掩掩不好意思,但火爆的卖点直线飚升,一花店老板怯生生地坦言:一年生意全靠这两天哩!“春节盛日月,过年饮春秋”。光除夕饺子,做的馅、包的人、烧的柴、吃的规矩,文化就深厚的很,全家围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得不仅仅是美味,重要的是品尝祖母、母亲的辛苦,体验时光不再的无奈,共同享受温暖、祥和的气氛和亲情的感召力,远比“洋节”的吃火鸡、喝香槟文明。但为什么出现西节东渐呢?不客气讲,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春节亲和力降低,受众面和参与度下降,一方面说明春节被人为简单化、庸俗化,给西节东渐留下空间。也显示了全球一体化,智慧结晶、文明成果作为一种资源的认知和共享的趋同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那么深厚文化底蕴的春节为什么不能“西渐”,这是需要深刻思考的。
“救救春节”,不是危言耸听。“数数饺子有多少”出自孩子,反映出一代人或青少年群体对春节的淡漠与无知,我曾遇到不少这类情况。保护春节,拯救春节,就是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保护民族的灵魂。让春节与时俱进,永葆春节青春,这才是真谛。
王书春
郑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0371)7181590
[email protected]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