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刘日新:目前中国的对外经济和几点看法

火烧 2006-11-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中国对外经济现状,涵盖外贸、外资、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探讨当前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重点解析外贸增长、外资结构变化及未来走向。


目前中国的对外经济和几点看法

刘日新

  

  对外开放,是现今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经济联系,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关于目前中国的对外经济,按照传统,分外贸、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国际旅游和近几年新出现的“走出去”等几个方面。下面先列出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些方面的数据,使大家对现状心里有个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转型”时期,这几个方面有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起了变化,指标名称也变了,这在后面加以说明。

  一、基本情况

  1、外贸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很快,规模巨大,在世界上的排名有所提升。为了便于观察,现将近两年数字列表于下:

  (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2004年  11545      5933      5612

  2005年  14219      7620     6600

  比上年增长% 23.2        28.4      17.6

  据统计,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排名,近两年连续居第三位。我国外贸商品主要出口到哪些国家?2005年,我国出口的对象国,第一是美国,占出口额的21.4%;其次是欧盟,占18.9%;再次是日本,占11%;较后是韩国,占4.6%.我国外贸进口商品主要从哪些国家进来的?2005年主要进口国, 第一是日本,占15.2%;第二是韩国,占11.6%;第三是欧盟,占11.1%;第四是美国,占7.4%.

  由于连年出口大于进口,2005年末,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2089亿美元。截至2006年外汇储备将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相当于全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1/5。

  2、外资

  在利用外资方面,现行宏观经济管理上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上个世纪末,按传统口径,利用外资包括对外借款(即借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1年, 对外借款一直多于外商直接投资。从1992年起到上个世纪末, 外商直接投资多于对外借款。从2001年起,没有对外借款了,全部是外商投资了。因之宏观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叫“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界有人指出,现在已不是我利用外资,而是外资在利用我了。从2000年起,由于政策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在利用外资这部分的统计,指标名称改为“外商直接投资”。近两年外资情况列表如下: (单位:亿美元)

                        外商投资总计 其中:直接投资   其他投资

  2004年               641          606       3 5

  2005年                6 3 8          603       3 5
 
  1979-2005年累计  8092         622      4 3 9 6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国内有的媒体去年报导,居世界第一(印度第二,美国第三),

  恐不准确。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发展报告 2005》宣布: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为

  960亿美元,居第一位;英国为780亿美元,居第二位;中国为606亿美元,居第三位。

  (人民日报2005年9月30日)

  3、其他对外经济联系

  为了简明起见,把近两年这些方面的情况列表如下:

  

                                         2004年      2005年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亿美元)        175      218

  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 (亿美元)        38        48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10904   1202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257      293

  

  4、企业“走出去”的简况

  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所谓“走出去”,就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据统计,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部分)为122.6亿美元,比上年的55亿美元增长1.2倍以上。截至200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572亿美元,“走出去”的企业共有3万多家,分布遍及200个国家和地区。

  知道了以上对外经济情况,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分析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几点看法

  关于外贸:

  (1)方针问题:现在的方针与过去不周。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时期,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对外贸易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帮助民族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经济。 对外贸易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靠国内市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641页)

  周总理也多次说过,我们要以国内市场为主。资本主义大国美国,也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外贸计划,直接由周总理领导,服从党和国家统一的对外方针政策。

  但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此不同,搞自由化的领导人却坚持搞大进大出。如赵紫阳总理先是搞所谓“国际大循环”战略,后来又搞所谓“沿海发展战略”,放弃国家四个现代化战略,受到理论界的批评,特别是香港和东南亚国家群起反对,因为这样大量出口轻纺产品,抢了他们的饭碗,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胡跃邦总书记提出所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表面上看,把两者平列起来,似乎只是两者并重,实质上不分主次,是否定自力更生为主,否定国内市场为主的方针。这些自由化政策,影响很大,留毒至今。

  (2)存在的严重问题:

  1,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4年     11546           59.8

  2005年     14219           63.6

  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63.6 %,说明我国的生产过分依靠外贸,是很成问题的。这一比重大大高过以“贸易立国”的日本,也高过贸易最发达的美国(目前两国的外贸依存度均只有百分之十八九,不到20%)。我国官方宣布的政策是搞“开放型经济”,但实际上是沿着新自由主义要求外向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前进,正逐步变成出口依赖型的殖民地型经济。

  由于过度贸易,同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加,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紧张。据凤凰卫视报导,非洲国家反对 MADE IN CHINA的中国货。

  2,目前我国的出口是以外商企业为主.

  “六五”计划(1981-1985年)前,我国的进出口体现了毛主席的外贸方针。在出口总额中,内资企业占90%以上,外资企业占不到8%。到“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年),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大体各占一半。到“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就超过了内资企业。下表中的统计指标,一般贸易,是内资企企生产的外贸商品。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生产的外贸商品。

            出口额    其中: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亿美元)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六五”时期    1201    1101      94
 
  比重        100     91.6      7.8

  1995年     1488    714       737

  比重        100     48.0      49.5

  2004年     5933    2436      3280

  比重        100     41.1      55.3

  2005年    7620     3 1 5 0      4 1 6 5

  比重        100     4 1 .3       54. 7

  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民族工业受挤。日本一家有影响的杂志评论说,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正在走向衰亡。

  现在我国徒有外贸大国的地位,正如国际自由工会联盟在去年底说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西方吹捧中国是“世界工厂”,实际上中国是发达国家的加工装配厂,是为跨国公司打工,向外国资本家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敞开了 广阔的市场,耗费了可贵的能源和原材料,留下了环境污染,只赚取了一丁点儿微薄的加工费。

  3,大量进口外国商品,冲击国内民族产业。

  现在国内洋货充斥,抢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去年(2005)进口额达6600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占77.6%,初级产品占22.4%。虽然我国去年产钢3.53亿吨,连续五六年居世界第一,但仍进口2580多万吨钢材。去年制造汽车

  570万辆(其中轿车270万辆),但仍进口了汽车16.3万辆(其中小轿车7.7万辆)。在大量进口洋货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还在我境内生产各种产品。原来规定, “三资”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为主。现在却任意上市,挤占本国企业原有的市场。陈云同志在1981年就提出警告:(外资企业)“来料加工不能把我们自己的产品挤掉了。”现在竟成了事实!

  大量进口农产品,我国传统的优势农产品受挤。例如东北的大豆,受到美国进口大豆的挤压。有人借口加入了WTO,说这是难以避免的。其实,这是欺上蒙下,推脱责任的说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的展销会上展出20公斤大米,闹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全国农民起来抗议,政府支持农民保护国家大米自给,抵制了美国妄图占领日本大米市场的图谋。韩国这个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过去十年里,利用高关税等措施限制大米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大米市场。去年11月,对争论已久的大米设限问题,韩国国会通过议案,今后十年对大米进口限额略为放宽,由占全年消费量的4%,增加到7.96%,即进口量由20.52万吨,逐步增加到40.87万吨。这种保护本国粮食安全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关于外资:

  (1)新时期使用外资的方式和性质起了变化。大体以1991年为界限,这以前利

  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外商直接投资为辅。到1992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外资也相应转为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为辅。到2001年没有对外借款了,全部是外商直接投资。

  对利用外资方式的这种转变,当时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我本人恰好1991年访问过韩国,回来后1992年撰文介绍过他们的经验,也上报过领导。韩国利用外资,是由经济企划院负责作出规划,包括利用外资的规模和使用的方向—用于哪些行业。具体由国家银行统一对外借款,负责分配使用。这样,有序使用,规模不致失控,行业结构避免雷同,对促进韩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六个五年计划,韩国就由一个农业地区变成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我认为,韩国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由于官方对利用外资的方针已经作出决定,对不同意见听不进去。

  利用外资同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后,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由马洪主编的这本书,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 该书第6页,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陈云同志早就看出他们要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1988年10月同总书记赵紫阳谈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5页)众所周知, 西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相联系,利用外资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无疑是必要的,但有个原则。1979年李先念同志申述中央的方针:“我们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不能依赖借外债。…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借外债上,是靠不住的,也是很危险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8-119页)

  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大量涌入我国,许多人头脑不清醒了,认为外商都是菩萨心肠,是来帮助我们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给我们带来了发展, 带来了机遇, 带来了幸福,对他们感恩戴德。的确,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1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到目前,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必须看到, 外商来中国投资,虽然暂时带来短期的发展,但会加深各种政治经济矛盾,埋下隐患。从本质上来说,外资,那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来华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列宁曾经指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毛主席也曾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8页)此话与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毛主席揭露帝国主义的本性和侵略目的的话,仍然是正确的。

  陈云同志在新时期以亲眼所见,深刻指出“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改变。”“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是不是过时了?我看,没有过时。┉从历史事实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出起来,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这个问题,到了大呼特呼的时候了。”(《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这里要具体补充一下,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点是:一,生产集中形成垄断;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形成金融资本,由此产生金融寡头;三,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列强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同盟已经形成;五,列强瓜分世界已经完毕。要重新瓜分,争夺领土,分割势力范围,争夺原料来源,争夺投资埸所,争夺商品输出市场,争夺廉价劳动力,就要争夺霸权,发动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随着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首先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起来,使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列宁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30-845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那些提出大量使用外资,幻想以市场换技术的领导人,应当看到,尽管那时每年外资流入达四五百亿美元,但技术没有换来,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实践表明,外资带来的都是过时的技术,他们决不会把先进技术转让给你,为自己树立一个竟争对手。

  (2)目前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触目惊心。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

  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另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例如: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在市场上根本看不见原来的国产名牌上海的

  檀香皂和固本肥皂等日用品。啤酒饮料行业,全国共60多家啤酒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洋饮料,对中国饮料市场实行“大扫荡”,北京的“北冰洋”、四川的“天府可乐”几种国产饮料消失了,洋饮料霸占了全国的饮料市场。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玻璃厂均已合资。家电行业,每种产品曾引进一百多条生产线,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过于求。18家国家定点家电企业,有11家已合资。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汽车工业,日本的本田、钤木,美国的福特、吉普,德国的大众、奔驰,法国的标致、雪铁龙,韩国的大宇、现代等世界汽车巨头,认为中国是“全球汽车市场最肥沃的一块处女地”,都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外国品牌占销售总额的90%。

  橡胶轮胎工业,是在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业。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和控股的轮胎企业,其生产能力和产量已经占全国总计的70%以上,现在民族橡胶轮胎工业基本上被挤垮。万一打起仗来,外资企业不供给轮胎,我们的装甲车、汽车、飞机怎么开动?国防安全,岂不成了一个大问题?感光材料行业,日本富士和美国柯达公司占有中国市场90%的份额。乐凯,是“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保定胶片厂的产品,其主要性能正在赶上外国名牌,近几年来服务网点也大力扩展。该厂的厂长曾声明,要为民族工业争口气,决不搞合资。但后来在某领导人的压力下, 其20%的国有股已被美国柯达公司收购,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在消费品流通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大型超市,外资控制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

  据《中国财经报》报导,“徐工”这个经常在电视上作广告的除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最近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85%的股权。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这个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都被列入其并购计划中。显然,跨国巨头不仅仅是要占领中国市场,而且是要从根本上消灭潜在的竟争对手。中新社报导,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和阿塞洛的并购案如果成功,他们将垄断欧洲、南北美洲特别是巴西的铁矿资源。中国矿石主要来自巴西和澳大利亚,如果那样,中国钢铁工业将成为无米之炊。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说,米塔尔正在向中国渗入。我们投资一千多亿元建设的宝钢,现在在上海上市, 从理论上讲,米塔尔只需用约180亿元就能对宝钢控股。这位董事长忧心忡忡的说,中国的钢铁业有可能被外资肢解。

  其实,西方国家虽然口头上说资本自由流通,实质上并不是外资可以任意收购他们本国的企业的,特别是反对别国收购他们的战略性产业。例如,美国政府和国会对外资并购是多道设防,层层把关。去年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收购他们的优尼科石油公司,我们国内媒体批评说这是干扰正常的市场行为,使这项收购活动终于失败。殊不知这是美国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国家的石油安全。又如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会产生垄断的并购行为。加拿大规定,超过两亿美元的并购协议,须经政府批准后才能生效。

  去年7月,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要并购法国达能公司, 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正式提出“经济爱国主义”,表示要不惜一切力量阻止这场并购。百事可乐终于未能如愿。今年2月,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要并购法国“苏伊士”这个法国水务和环境工业集团。法国政府在三天内采取拯救决定,让法国燃气公司与其迅速合并,成为欧洲排名第二的能源集团,使意大利电力公司无法吞下这个新的“能源巨人”。法国政府认为, 能源、交通、军工、食品加工等大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政府有责任看管好这些“国宝”。“经济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战略,得到法国政界和企业界多数人的认同。法国有人仿照《马赛曲》的歌词,唱道:“起来,祖国的儿女,我们的企业处于危险中。”现在我们中国招商引资,门户洞开,基本无禁区,外商爱向哪里投资就向哪里投资,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吃饭靠老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原来很长一段时间其所得税率为55%,直到1994年统一税制才降为30%;“优惠向老外”—外资企业,原来所得税率只有15%,还有许多减免税的规定),享受超国民待遇。外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使许多地区经济结构雷同,众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潜伏着经济危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比法国的“经济爱国主义”,这岂不是“经济卖国主义? ”面对民族工业逐步走向衰亡,前几年就有人唱起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最近媒体报导外商对华投资一个新的动向,就是跨国公司的外资并购呈现热潮:如美国的凯雷集团收购徐工,世界钢铁龙头米塔尔、阿赛洛分别入股华菱管线和莱钢,加拿大汉浦公司收购东方热电股份,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等等。每一起并购案,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反对跨国公司疯狂收购我国的国有骨干企业,用外国人的话说, 大体是“经济爱国主义”者。而那些欢迎收购,说什么“外资并购不可怕”,提出“国有企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有企业,在走向世界的征程里,国企与外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势在必然。”其实,这种论调,是西方新自由主义要消灭我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一个步骤的谬论。国企被并购了,成了外资的囊中之物,还有什么中国的国企?

  他们还说:“不能简单地以为被人收购就是坏事,你今天收购我,我明天也可收购你;你在国内收购我,我也可在国外收购你。外资并购仅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阶段,要学会在相互渗透的前提下参与全球竟争、参与跨国并购,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不应拿过去封闭的思维定势考量现在新的企业竟争态势。”这是一些什么话!对比法国人说的“经济爱国主义”,这是典型的“经济卖国主义”! “你今天收购我,我明天也可收购你”,说得好轻松,我们有胜过欧美帝国主义大资本家的雄厚的资本和能耐吗? “ 你在国内收购我,我也可在国外收购你”。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假设:把资本的自由流动,描绘成美妙的自由世界。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家不让你收购,你又怎么办?美国政府去年为了本国的石油安全,制止中海油收购他们的优尼科石油公司,这个事例粉碎了贩卖西方经济学说教的美梦。目前跨国公司疯狂在我国并购,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能上那些汉奸卖国主义言论的当!

  (3)在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中,有1/3是“假洋鬼子”。据商务部研究院同志说:“ 按照目前学者研究中比较一致的估算,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中,约1/3是国内资本‘留学’后回流形成的‘假外资’”.(《经济参考报》2005年8月23日)这就是说,在2005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603亿美元中,约有200亿美元是内资,它们在境外转悠一圈,再以外资的面貌向国内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政策上对内外资不平等,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假外资’中一部分是合法资金,另一部分是非法资金,如贪污受贿,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攫取的国有资产。他们在国外没本事投资赢利,就返回国内以取得合法身份。这是应当查清楚加以处理的。

  关于“走出去”。

  现在的走出去,与前三十年国家的对外援助不同。那时是阶级国际主义性质,我们的政

  府无论是对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对非洲民族独立国家,都要遵守周总理宣布的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是:

  “第一,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

  第二,在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第三,中国政府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

  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设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政府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第六,中国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议价。如果中国政府提供的设备和物资不符合商定的规格和质量,中国政府保证退换。

  第七,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项技术援助的时候,保证做到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

  第八,中国政府派别受援国帮助进行建设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35-536页)

  上述八项原则曾经起了良好的作用,在第三世界为我们国家赢得了声誉,这些国家反过来在政治上道义上也给我们以支持。现在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与过去的情况不同了,不是按照上述八项原则办事。我国政府宣布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即按照国际通行的资本输出原则办事。因此,有的走出去,并不像过去一样受欢迎。

  (2006年3月初稿,11月修改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