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毛泽东笔下的山

火烧 2009-10-2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聚焦毛泽东诗词中对山的描绘,展现其革命情怀与豪情壮志,涵盖诗词创作背景、山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及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赞美。

山,历来是文人墨客喜爱和歌咏的对象。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无不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诗人毛泽东也不例外,在他传世的近七十首诗词中,大多提到山或与山有着密切关联。其中直接以山命题或通过山来抒发豪情壮志的,就有十几首之多。

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首诗《五古.挽易昌陶》写于1915年,是为悼念自己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兼挚友易昌陶而作,诗中有“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之句。1918年,罗章龙准备动身去日本,湖南新民学会的成员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其饯行,毛泽东写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为其张扬志气:“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之后,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以及长征途中,写下了许多与山有关的激情洋溢的壮丽诗篇:“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这一首首被毛泽东自己称为在马背上哼成的辉煌历史篇章,真实的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与敌人搏杀鏊战的峥嵘岁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再现。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主力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心潮澎湃,热情洋溢地挥毫赋诗三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表达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概。就在第二年初,陕北普降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借景抒情,坦露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抱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对刚刚有了转机的中国革命充满和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并于二十三日占领南京,蒋家王朝风雨飘摇,毛泽东奋笔疾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胜利画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到全国各地视察,巡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笔下,既有《登庐山》时“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飘逸奔放,又有《重上井冈山》的“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的轻松喜悦;既有对故乡“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的由衷赞叹,又有对往事“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娇.井冈山》)的深情回忆。

毛泽东一生与山结缘,无论是战争时期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还是和平年代的“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七绝.五云山》),都写得意满气足,大气磅礴,读来让人神爽情怡,荡气回肠。这位从韶山走出的伟人,有着山一般的气魄,最终带领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挺立起山一般的脊梁。高山仰止,一代天骄毛泽东, 更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了一座大山一样的不朽的丰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