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习鲁迅:关于文章的评论

火烧 2011-07-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本文围绕鲁迅关于文章评论的原则展开,强调顾及全篇与作者全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文章,探讨如何避免片面评论,区分进步与非原则错误,并提出革命文学的标准与评价方式。

学习鲁迅;关于文章的评论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注1)。这是鲁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文章的评论提出的的原则与方法,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一篇文章是有机的整体,如果不“顾及全篇”,便如盲人摸象,用局部代替整体,就会得出片面的甚至荒谬的结论。鲁迅反对“摘句”式的评论,因为“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注2)。有人将执政者建设和谐社会的某些作法冠之以所谓的“模式”和“新政”,殊不知这是执政者自己都否认的事情。被“弄得迷离惝恍”的人们终于知道,那“模式”与“新政”并非“超然物外”,也并非与“尘浊无干”,实在是当今马屁精们玩弄的伎俩。  

   

“顾及全篇”,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进步与否,分清主次,从而作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具有进步意义的文章即使是存在某些非原则认识上的错误,便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该无限上纲,扣帽子、打棍子,这才是同志间探讨问题的态度,也是区分好心与恶意的标准。当然,这是对同志而言。如今,那些鼓吹“救党保国”的人,心怀叵测,“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意是借刀杀人,比迎面的敌人还阴险几分。  

   

“顾及作者的全人”,就是要正确地评价一篇文章,仅仅顾及全篇是不够的。仅凭一篇文章,很难了解作者的整个世界观和政治立场。所以,必须“顾及作者的全人”。鲁迅在评论果戈理的《死魂灵》时,就从作家的世界观来剖析作品为什么对大多数地主温情脉脉,而农奴却被丑化的原因。他说:“一共写了五个地主的典型,讽刺固多,实则除一个老太婆和吝啬鬼泼留希金外,都各有可爱之处。至于写到农奴,却没有一点可取了…果戈理自己就是地主”(注3)。  

   

鲁迅先生还说:“‘打,打’,‘杀,杀’,听去诚然是英勇的,但不过是一面鼓。即使是鼙鼓,倘若前面无敌军,后面无我军,终于不过是一面鼓而已。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但“革命人”就希有。俄国十月革命时,确曾有许多文人愿为革命尽力。但事实的狂风,终于转得他们手足无措。显明的例是诗人叶遂宁的自杀,还有小说家梭波里,他最后的话是:‘活不下去了!’在革命时代有大叫“活不下去了”的勇气,才可以做革命文学。叶遂宁和梭波里终于不是革命文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俄国是实在在革命。革命文学家风起云涌的所在,其实是并没有革命的。”(注4)。  

   

(注1)、(注2):《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注3):《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  

(注4):《而已集》:《革命文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