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破窗理论之休养生息
自题为《陈淮:未来20年中国城镇住房一半需拆除》的报道刊出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疑,持如题为《警惕利益集团“大合唱”唱软调控唱高房价》评论之观点者也不少。由此就在想,住房一半需拆除的观点,是不是备受我国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推崇的“破窗理论”的升级版呢?
资料介绍说破窗理论有两个,一个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另一个叫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其实,“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在强调“破坏可以创造财富”,增加就业;诸如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也可以看成是创造财富的机遇。但是,这个“破窗理论”的误谬就在于,能够从破坏中得到财富者是他人,而当事者不仅得不到财富,且还会因此而贫穷,甚至是一贫如洗颠沛流离。试想,你家的窗户玻璃坏了需要更换谁拿钱?而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财产损害、破坏的程度更甚,各类公共设施、政府拥有的财富也绝不会幸免,且需要重建的资金更多;那时,个人缺钱,政府也缺钱,没钱,又哪里来的需求呢?即使是想从“破窗”捞取财富者,是不是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呢?远的就不说了,印尼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海地地震灾难,毁灭了多少人家和公共财富?有多少不需要外界的援助就能重新生活呢?台湾“8·8”水灾后,迄今为止不是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吗?再来看今年,全球自然灾害似乎特别多,造成的各类损失也很严重,从新闻报道看,某些国家已经无力独自应对了,没有外界的无偿援助将会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此又是谁的财富机遇呢?何况,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失,又岂能是财富所能衡量出的呢?日前发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不是再一次的佐证着吗?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破窗理论”会使得大多数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得不到休养生息;而当大多数人得不到休养生息,没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生活\生存环境,身心得到调息、滋养,就会丧失元气,又何谈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呢?古语曰:“户口生息甚难,而凋耗甚易”。俗话说的破家值万贯的道理也正是源于此吧。
其实,一些地方的“经营城市”、“腾笼换鸟”,或一语惊坛的“拆也GDP,建也GDP”,无不渗透着“破窗理论”的影子,期间所造成的巨大财富浪费、无效功的资金运用是惊人的;如题为《武汉耗资千万社区卫生中心刚建好即面临拆除》和“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建成的现代化小学,因重新规划建中央商务区,即将被拆迁”的这类报道就是佐证。这不仅导致了财政支出的增加(恐怕某些地方的高额负债也与此有关),还成为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如题为《南京菜场升级后收费猛涨 经营户吃不消集体停业》的报道所述。“今天规划,明天拆”恰恰是把“破窗理论”运用到极致的一种表现,真正获取财富、获得财富增长的也只是少数人。何况,在这种“今天规划,明天拆”的滚动“破窗理论”运行下,大量的税收等财政资金会“被裹挟”、甚至是“被沉淀”在这“破窗”中,以至于如医疗、教育总是说缺少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难说不是因此而造成的。
之所以说“20年内中国现有城镇的住房得拆一半”是“破窗理论”的升级版,其与众多城市搞的“穿衣戴帽”工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制造刚性需求。近几十年来,什么旧城改造,工厂迁离主城区、或搬迁到远郊\县,甚至是众多政府建立新的办公地的运动可谓是轰轰烈烈,“中国处处都是大工地”就是一个很生动的写照;或也可以说,我们众多的城市在“破窗理论”引导下,正在经历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拆迁战争”。看看我们身边,在这场“拆迁战争”中,还剩有多少可拆的呢?
就题为《济南启动规划编制 六层以下成片旧楼将改造》的报道来说,陈淮先生的观点要落伍的多了。这难道不是在拆无可拆后启动的新一轮“破窗”运动吗?当然,其理论基础基本如出一辙,什么“不适应”了、“现代”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如何了,等等诸如此类。但却又都在漠视民众的休养生息,各种生活成本在“破窗”中不断高涨;有意无意的在人为制造着住房刚性需求,使得众多居民的财富\收入,甚至是众多实业的资金\资产围着房地产打转转,诸多大学城(包括后来的众多高尔夫球场)成为了房地产的开路先锋。这就是房地产商、诸多人士“中国房价只会涨不会跌”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具有一定迷惑性的补充理论是带动了彩电、冰箱等商品的销售。但却闭口不谈如果不是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我国的家电业又怎会有现在的业绩;换个角度说,此是不是也在佐证着住房空置率高的问题呢?当然了,每年因拆迁所产生的数以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和“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也要视而不见、三缄其口的吧。
同时,此还将会造成重复缴纳各种税费。因为,住房货币化改革后,我们绝大多数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均已一次性的交纳了70年的税费,拆迁后,新的住房还要再次交纳70年的各种税费,前后相加所交纳的税费长达140年之久。这不就是“活死人税费”吗?
而“破窗理论”(又称破窗效应)最适用的地方就是在防止各种类型的犯罪上,即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破窗户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运用上似乎有些麻木不仁;如从一些地方立法禁止什么“恶意讨薪”,再到题为《佛山政协委员提议立法严惩挑唆罢工者引热议》的报道,其是不是都起到了强烈的暗示、诱导作用呢?
又如,为什么题为《杭州一公路完工半个月即被重建 无人被问责》这类的问题会一再发生?“三聚氰胺奶粉”又为什么会重出江湖?地沟油为什么似乎总是肆无忌惮的走上我们的餐桌呢?如果当初能够及时、有效的严惩\法办“基金黑幕”,还会有今天题为《华泰证券原保荐人被立案调查》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吗?在多年的一轮轮打击后,题为《上海证监局再度曝光 52家非法证券经营机构及网站》的报道又怎值得我们欣喜呢?同时,如题为《中石油下属单位为大连爆炸事件开抢险表彰会》、《北京消毒餐具企业半数是黑户 八成餐具存在隐患》、《导游再揭低价欧洲游黑幕:旅行社参与“卖景点”》这类事情为什么总是给人一种“正常”的感觉呢?
另一个“破窗理论”犯罪的典型案例恐怕当属烂透了的中国足球和“落马”的贪官几乎不是“包二奶”就是养情人了吧?
该用的地方没用好、或根本就没想着去用,不该用、或少用的地方却运用的炉火纯青,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是成为了一场“拆迁战争”。不仅民生得不到修养,城市本身又焉得到了休养生息呢?在“拆也GDP,建也GDP”中,在“扒路军”中又毁灭了多少财富呢?众多居民都被“破窗”的“被刚性需求”去也,其它的内需也就只好疲软了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