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走出六大误区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城市化的过程。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以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97%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现有的660多个城市以0.43%的面积创造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占全国人口30%的城市居民实现了全国70%多的社会商品零售额。据匡算,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左右,带动基础设施投入达20亿元。因此,“加速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战略举措。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的生态化、节水化、健康化、低成本、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的城市化“热潮”中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和改善,这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1. 亟需落实“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内涵。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城市建设首先应确立人在城市化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以创造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基础,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多元需要。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代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在我们日益繁荣的城市中,不以人为本的案例俯视皆是:一些城市的一些盲道被引向电线杆或垃圾桶等。电线杆遗留路中,经常伤人伤车。一些城市以改善汽车交通替代改善城市交通,大幅度压缩广大民众行走的人行道、慢车道,将一个道路系统隔离成两条街,又不架设横行过街桥,极不方便行人和商家,人群汇集到十字路口,又往往导致路口堵塞。
2. 亟需落实“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所谓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健康和协调运行,资源高度综合利用,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但我们却把“城市生态化”演绎为绿化、路面硬化。其实,生态城市必然是一个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而绿化非常好的城市不一定是生态城市。例如,郑州的高楼和绿化面积迅速增加,但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日益严重,每年还以 8~10%的速度递增固体物(垃圾)污染。市政排水设施也存在严重的规划和施工问题,稍遇雨水,一些道路就出现严重的积水。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80%左右的地面应是裸露地并具有透水功能。所以,国外的巴黎、伦敦等名城,除了车流量高的交通干道需要耐磨、降噪、高强度路面外,步行街、人行道、停车场等处均采用生态道路,数世纪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四方面发展生态城市,把城市建设成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健康城市,以“绿岛效应”抑制“热岛效应”。
3. 亟需重视“城市的个性化发展”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立我们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风格。但我们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却存有诸多极端倾向:
一是以现代化的名义进行“破坏性开发和发展”。把建高楼大厦当作现代化,把建“标志性建筑物”当作个性化,不论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模仿和照搬,结果是千城一面,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雷同,特色越来越少。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现在由于缺失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我们的城市像满嘴镶金牙的小商人,张嘴金光闪闪,实际上没有文化。
二是割断城市的历史。城市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河南的城市原本就缺乏有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历史文化多是好听不好看。但一些城市只看到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而对其丰富、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知之甚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开发,轻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以致使一些自然和文化遗产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然而,当人们没了历史文物可以追思,又造些“黄河大观”和“商鼎”之类的假文物。其实,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三是“长官意志”与“权贵意志”左右着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某市的一任领导说要现代,城区主要街道的临街房就要装饰成米黄色罗马柱仿欧式,一任领导说要传统,于是临街建筑全部涂上青黑色画白砖线仿古,使整条街道像坟墓,不伦不类。某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不论商家的性质和经营特点,规定临街门店的门头装饰,必须统一采用塑铝板,统一 1.5米 高。只有外资企业诸如麦当劳之类可以例外。这是新版的“五八年大炼钢铁”!
4. 亟需注重实效和平衡发展
城市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和过程,必须平衡协调发展,遵循费用——效益最优化原则。但一些城市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追求“异军突起”,并美其名曰“形象工程”。一些城市强调新区发展,就忽视和限制老区发展,重产业时轻商,重商时轻产业发展。某市一方面严重缺乏公共厕所,一方面建成的公共厕所管理不善,一方面投巨资兴建所谓的“星级厕所”;一方面许多百姓的孩子读书难,一方面明收暗取高额学费,一方面缺乏教育投资。结果“形象工程”被公众称为“贴金工程”,斥为“只洗脸不洗脖子”。城市的现代化不是用临街的高楼大厦掩饰住背后的“脏乱差”,不能用“形象工程”替代全面繁荣。
5. 亟需重视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落实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协调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仅靠事后治理和末端治理,根本无法根治问题。即使可以整治,也要花巨大的代价。华盛顿城市近200年,但现在看规划仍很合理。莫斯科建城850年,有350万辆车,但交通顺畅。而郑州只有一二十万辆车就行路难了。据说1980年代作为外环道规划建设的郑州黄河路,今天已成了“北德化街”。四桥一路堵死了经七路,大石桥三层立交解决不了交通堵塞。郑州只有中原路和建设路用了20年以上。郑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上高起点,给城市化塑造了榜样,关键是逐步落实规划。
6.亟需强化城市发展的成本监管
“发展成本”是指国家为支持经济起飞必须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花费的成本,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发展成本越低,意味着基础建设越容易,社会财富积累也越容易。狭义的发展成本主要包括建路、邮电、排水管线、网络、教育等建设的成本。中科院 2002年2月25日 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公布:“用 1 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花费1.25美元。”并指出中国发展成本高于世界均值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和环境较差以及经济落后。但管理不善也是发展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某市文化路的扩宽施工,先锯掉路边的树枝,约半年才铺设沥青路面,完工不到一周,又挖树锯树,然后在新路的树坑补“补丁”。该市一方面大量伐树,一方面引种不服水土、养护成本又高的花草树种。结果,“绿城”和“市花”在10年间消失了。一些地方人行道更换地砖,但偷工减料,地基不实,铺完道路不久再挖开,回填又不按要求,不久,新铺的地砖又坏了……所以百姓说“刨刨挖挖,弄倆花花”。我们不能走“乱建——质差——易损——再建”的带动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GDP。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