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砒霜的美味佳肴--读<一位被媒体误读的母亲>有感
裹着砒霜的美味佳肴
——读《一位被媒体误读的母亲》有感
杨景水
2009年10月20日《杂文报》头版秦建中的《一位被媒体误读的母亲——也说“为阅兵瞒父亡”》一文,就是一篇裹着砒霜的美味佳肴!
“在参加国庆阅兵的海军岸舰导弹方阵中,有一位24岁的江苏大丰籍战士,当十月一日那天他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的父亲却早已因为车祸而去世了五十多天。
车祸发生后,母亲只是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在车祸中受了重伤,瞒下了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阅兵结束,佩戴立功勋章的儿子才知道父亲的死讯。”
对于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事迹,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宁肯舍弃父子亲情而不脱离建国60周年大庆受阅操练岗位的英雄战士,对于他们母子不约而同地以祖国为重的自我牺牲精神,媒体给予广泛报道,以弘扬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的高尚品质,本属人民新闻工作者的本分,无可指责。然而,就是这篇《一位被媒体误读的母亲——也说“为阅兵瞒父亡”》一文的作者却说:“‘为阅兵瞒父亡’本是一个浓烈的悲情故事……在媒体的热炒下,被无限拔高的母亲恰恰透出了人性的丑陋,这种适得其反的结果,不能不说是这个悲情故事被媒体误读后的又一个悲哀。”作者指责媒体“误读”母亲,而且还是“又一个悲哀”!所谓的理由是:母亲“为了弥补丈夫死后隐瞒儿子的愧疚,她曾经给交警下跪过,为的是能将丈夫的遗体运回老家保存,以便在阅兵结束后给儿子一个交待。其实,这正是一个母亲的伟大之处,可遗憾的是,这个伟大之处却被媒体误读。”此说未免过于牵强,难道母亲给交警下跪不是为了出于丈夫遇难极度悲痛的一种宣泄?当然也是求交警帮助的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礼节的表露。在民间,长辈过世,求人料理丧事常取跪拜礼仪,怎就成了如作者所说,“为了弥补丈夫死后隐瞒儿子的愧疚”?给民警下跪,怎能弥补对儿子的愧疚?两者岂非驴唇不对马嘴乎?其实,把遗体运回老家并非必须给交警下跪才能办到。由此指责媒体“误读”母亲,岂非曲解?岂非无理取闹?
当然,该文作者不只是为了取闹,而是对媒体正当的很有意义的报道踩上一脚,并借机兜售他那个人至上的价值观!请看:
“故事非常悲壮,真让正处在节日欢乐气氛中的国人们倍感忧伤。于是,好多媒体记者们仿佛发现了新大路,连篇累牍地撰写文章褒扬这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能让儿子安心参加阅兵式而刻意隐瞒丈夫死讯的好母亲。
当得知父亲因车祸受重伤的消息后,参加阅兵训练的儿子向战友借了一万元钱寄回家给父亲治病,如果故事发生到这里,为阅兵而舍弃亲情的举动也许会得到许多人的热捧。
……
可是,让人不解的是,父亲死亡瞒过儿子为了阅兵,难道大阅兵就仅差他儿子一人?以传统文化的观点看,万事孝为先,即使是朝中大臣,父母去世也要辞官回家丁忧三年,而以现代人的道德眼光审视,这样的做法也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事实上,如果不是媒体的大肆炒作,对于瞒下自己丈夫死亡消息的母亲和不回家看望父亲的儿子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好一个“大肆炒作”!好一个“格格不入”!难道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崇高品质,不应当大力倡导?怎能与“传统文化”、“现代人的道德”、“以人为本”格格不入?你秦建中先生要媒体宣扬怎样的道德伦理?舍大家为小家?做一个自私自利的庸人?这样才格格相入?这样才不丑陋?
尽管该文也有“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参加阅兵舍父爱为国家可谓是值得称赞的选择”如此正面的文字——人们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食粮,然而,遗憾是,在这美味佳肴里,却夹裹着一剂砒霜! 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