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潘太史:彭光谦的洋奴思想必须批判

火烧 2006-11-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批判彭光谦洋奴思想,认为其曲解韬光养晦战略,主张中国不当头,实为消极防御。强调韬光养晦应有作为,反对无谓妥协,呼吁维护国家尊严与实力。

洋奴思想,必须批判

在九月二十一日出版的《环球时报》上,刊载了军科院战略部研究员彭光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韬光养晦绝非暗藏杀机”。文章声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思想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公开性的特点,没有暂时隐蔽企图、故意示弱于人的意味,也没有暂时性、伪装性、伺机性的倾向。

关于韬光养晦一词的含义,固然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其最根本的意思是能而示之以不能,有意识地收敛锋芒,保存实力,而最终必须有所作为或有所收获。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楚庄王的一鸣惊人都属于故意麻痹对手,伺机而动,可以说是积极进攻型的韬光养晦;在武则天专权时期,宰相娄师德文武全才,但行事处处小心,处世谦恭,甚至告戒自己的弟弟,一定要唾面自干,结果终于得到了善终,受到了大臣们的普遍称颂,这可以算是消极防御型的韬光养晦。但是如果越王、楚庄王最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离开了人世,那么他们只能被作为昏君而记入历史;如果娄师德只是逆来顺受的一介草民,那么他的忍耐就决不是什么韬光养晦,而是一个彻底的窝囊废。所以韬光养晦的核心是一个能字,示之以不能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一个聪明人固然可以采取装傻来迷惑对手,但是如果到死也干不出什么漂亮的事情,那就只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傻子。彭光谦在文章中还对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作了五点解说明,即不当头、不惹事、不拆庙、不争霸、不偏向,其核心内容就是主张无所作为。把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战略演绎成了缩头乌龟,也不知道是这位前任军委主席曾经对彭光谦有过什么具体的耳提面命,还是他自己在假传“圣旨”。如果是后者,潘太史建议彭光谦立即向军事法庭自首,以便争取宽大处理。

彭光谦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好象是为了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进行辩解,给美国人吃一颗定心丸。中国威胁论的说法的确不太中听,予以适当的批驳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被人家叫做东亚病夫的滋味难道就好受吗!而正是毛主席的英明神武,指挥人民解放军打出了国威军威,才迫使列强承认了我们的国际地位,也为邓小平同志实施韬光养晦的战略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我国虽然承担了繁重的国际任务,与苏联之间还就意识形态的问题展开过大论战,其中也存在若干空话的成分,的确做了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但是,正是这种牺牲才使我们彻底摆脱了对洋人的迷信,重新树立了沉沦已久的民族自信心,为此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而彭光谦却在文章中胡说什么“即使中国将来发展了,实力壮大了,也永远不当头,当了绝无好处,难免会慕虚名而招实祸”。如此说来,美国目前这种到处称王称霸的行为倒多少有些学雷锋的意味了。其实,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争上游,未必如愿;志在中流,难免落后”。彭光谦的这种主张,就好象一个人当奴才上了瘾,即使有了翻身的机会也要把奴才当到底,按照这种奴才逻辑,势必会推导出“谁凶谁是爷,我贱我光荣”的荒唐结论。

彭光谦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还说:“韬光养晦坚持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外延式的发展道路。”这句话着实令人难以理解,如果韬光养晦不是对外而是对内,那么假想敌该会是谁呢?这使人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的名言,反动派总是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屈膝投降。

众所周知,真正的医生总会根据病情变化而决定处方,对症下药,只有江湖郎中才会宣称他在街头叫卖的大力丸包治百病。同样,政治家制定政策也总是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作出调整。本来,韬光养晦应该是形势不利时的权宜之计,但彭光谦却错误地说成是根本性长远性的国策。要韬光到老,养晦到死,结果使自己真正变成了傻子。难道国家战略也要想改革一样,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教育改革到住房改革,总是不断深化深化再深化但永远也不宣布胜利结束那样吗。也许彭光谦的本意并不坏,但是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家的智商都不低。结果他的文章非但没有麻痹对手,反而会在国内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轻者会使人民灰心泄气,重者甚至会令党和政府信誉扫地。

其实,早在几十年以前,毛主席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客至以礼,狼来以棍;和则讲理,打则奉陪。团结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再讲什么韬光养晦,对于彭光谦那样的洋奴思想更应该批判,难道就不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人吗!

2006年9月24日星期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