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事件”缘何频发?
“借条事件”缘何频发
据《大河报》报道23日,备受关注的河南光山县“新四军借条”有了鉴定结果,该借条被信阳市文物管理局鉴定为现代仿制品。对此,借条持有人光山县南向店乡村民张志良的外甥刘毅表示不认同,将申请要求权威专家再做鉴定。(1月25日,京华时报,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5/c_127417198.htm)
其实,这类“借条事件”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早在数年前就闹出过东江纵队的“借条”,而就在这个鉴定结果出来前几日,湖南省又闹出个“贺龙借条”的事件。那么 “借条事件”为何屡屡见诸报端?个人认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首先就是某些人追名逐利,恶意炒作。就借条持有者来说,拿出这么一张极具历史意义的“借条”若不是为了向人民政府要求补偿,那就是打算以此来出名。为此,他们还不惜把事情炒到媒体上去。而某些媒体为了博得公众的注意也刻意参与了这类事件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东江纵队的借条事件里,记者在报道中以偷换概念的手法,将收据改称“借条”,以此暗指党和人民军队赖账。同时,记者还说游击队老战士黄达超为借枪作证,并刻意在小标题中说什么老兵认定借据是真的。但事实上黄达超却证实游击队是收地主的枪用,不是借,没有要归还的说法。对于一个正直的媒体人来说,这种歪曲事实的做法难道不值得思量吗?
2.民众对现实不满,从而借此发泄情绪。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部分民众对现实感到不满。此时,一些学者和媒体人又妖魔化党和政府的形象,恶意引导民众情绪。于是,部分民众难免会把对现实的怨恨和不满连带发泄到党的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潮,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才会刻意迎合这种情绪,以便从中牟利。而对于那些没头没尾的谣言,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却轻易地予以相信,并随之附和。如此一来,不良分子的气焰又得到了助长。
3.政府未能及时引导舆论,对意识形态监管不力。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舆论也是需要政府管理的。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利用日益发达的媒体传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观念,甚至不惜造谣诽谤,而党的历史也是受攻击的重点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理当积极介入,引导舆论走正轨。但政府的监管并不到位,以致于一些“吃着共产党饭的”所谓的党校教授居然也参与进来,公然要砸“共产党的锅”,从而使得这类风气甚嚣尘上。
对于这种“借条”现象,除了要加强舆论监管和舆论引导外,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有关的党组织和政府要多反思自己的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有可能确向群众打过一些借条,但鲜有群众总是琢磨着如何讨债的。相反,一门心思为人民革命付出的的群众比比皆是。比如那些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母亲,那位用乳汁救助子弟兵的红嫂,还有那些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推着小推车支援解放军的老百姓(尽管可能有人会通过“考证”认为这些事都是假的),等等。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不打仗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反而有了怨气,开始不信任自己的政府,还要变着法向政府讨债了?为什么现在一有人说党和人民军队的坏话,一些老百姓连想都不认真想就跟着附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的人民群众素质太低吗?还是有关的党组织和政府自身形象太差,致使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了呢?
如果仔细思量,恐怕不难发现这“借条”事件虽然说的是历史,但反映的却是当下的民情;与其说人民群众是为了追讨历史债务,还不如说他们是不满于当前现实中的问题。这笔现实中的“债务”才真正需要我们重视。
想到这里,笔者方明白了群众路线教育的必要性,也理解了中央为何要整顿传媒,打击那些造谣生事的大V。但愿我们下次听到再“借条”故事的时候,会是另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