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稿新贴:关于医改、兼驳‘新语丝’一狂人
文章回顾毛泽东时代医疗体系,批评当前医改问题,对比赤脚医生与现代医疗模式,探讨资源分配与改革方向。
信口开河,‘寻正’不正
——评 寻正“关于改革的立场”
承认医改失败、甚至‘今不如昔’,并不等于我们要‘全面’否定改革。寻兄大可不必急于声明自己坚定的改革立场,并不顾史实地‘全面’否定改革前的成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俺碰巧比寻兄多知道些49后、79前的事儿,咱就废话少说,摆事实逐一反驳寻兄的不实之词:
1. ‘寻正’:“那时毛的工资是年收入4千元,也就是中国最高工资是年收入4千元(据说宋庆龄工资比他高,可能是唯一比他高的人,就不算了)”
羊评:当年1级教授的工资是360+/月,您说那年收入是多少? 梅兰芳 1100/月(这工资对梅来说已是巨大经济损失,政府为了照顾他这样的‘国粹’而定的。但他入党后主动要求降为1级教授的工资)再者,现在大家愤愤不平的并非干、群工资差距,而是由权力带来的幕后利益,及改革成果分配不公。
2. ‘寻正’: “毛的稿酬与版权费用在他死时积累到了近7千6百万元(在2002年累计利息涨到了1亿三千多万元)……这是最大的一笔贪污款”
羊评:俺今儿才领教啥叫信口雌黄!您知道什么叫“贪污”?毛爷啥时候藏着掖着要把这笔巨款据为己有、传给子孙、或转移海外?他自己都声明过不要版税。这笔钱至今仍在政府手里。您知道老邓老江的稿费、版税哪去了吗?那可主要是全国党员的贡献。毛爷的著作当时可赚了不少老外的钞,那会儿咱们多缺外汇。
3. ‘寻正’: “卫生部务实的官员先后被清算,最后搞了个合作医疗,没有医生,就兴起赤脚医生,打倒了大多数的正规医学院,办了“工农兵”学院,现在不少医院还在为那一被“工农兵”学员发愁,重用不得,却又资历占先。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除了赤脚医生有点创意,其它无不劳民伤财,让本就破败的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千疮百孔,还把有可能修疮补孔的人打压到社会最低层,我看不出来从哪一点上来说,旧时代值得半点怀念。批评改革,怀念毛时代的人,患病了就该送去赤脚医生医治,这样大家各得其所。”
羊评:首先声明,俺娘和俺都上过正规医学院,非因您说“工农兵”学员坏话而跟您过不去。要说这“工农兵”学员的选拔还确实有点儿腐败,高干、‘现管’干部子弟(如邓榕,被“推荐”到北医)占去过多名额。言归正传,俺娘1946年入北大医学院(7年制,免费,连去北京报到的车船票都发,念国民政府的好),那时北京无家可归者甚多,多躲不过严冬,“路有冻死骨”,她们上解剖课所用尸体有些来源于此。解放初期,医药卫生人员奇缺,她们作为高年级学生参加“抗梅(毒)医疗队”到海拉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现在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都惦记出国、找工作了,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同医务人员谈话提出“要把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即“626指示”。并批评:“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寻兄,您不觉得此话在今天依然切中要害!!!今天的城乡差别比那时尤过而无不及。俺娘当时虽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心血管)工作,'巡回医疗'被派往京郊牛栏山(二锅头产地)为贫下中农服务。最近收拾旧物时,还发现了她当年的病例记录小本儿,什么‘李大娘’、‘王晓芳’各色人物都记录在册。及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很重要,尽早治疗真可以‘扭转乾坤’。您要是说她不是自愿去的,我至今也没听俺娘抱怨,最多就是感慨当时单程骑车要4小时,一周至少来回2趟去看病人,还顶着西北风,怎么那么有劲儿?反正比我现在强多了。任何有点敬业精神的医务人员都不会把这样的政府行为仅仅看作是‘迫害知识分子’吧?如果您管这叫‘做秀’,咱们继续秀下去得了。您还别说,也就文革时期兴起的大医院医生‘巡回医疗’,还让农民有幸在他们家炕头儿见识了大腕医生如黄家驷、林巧稚。现在呢,他们做梦也梦不到吧?那时要求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每周出一次门诊,叫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怎么不坚持了?不是挺好吗?北医欢迎新生的口号:‘欢迎未来的医学科学家!’这么复杂,叫医生太掉份儿?要说“劳民伤财”,现在才是大大的劳民伤财。重复建设、重复购买、城乡之间资源分配高度不均。与我们的政府机构、高校类似,医院也是喜大厦、仪器而已。幸好您还承认‘赤脚医生有点创意’。这不是与美国的family/primary physician 一个意思吗?只不过咱门那时的条件有限、起点低,但总比现在基层啥都没有强吧?总比现在农民小病硬撑、熬出大病进城;城里人小病全都要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节省医疗资源吧?您批评毛泽东时代的医疗卫生条件的同时,您敢说您有献身精神去交通不便的山沟里为农民服务吗?谁分配您这号的去穷乡僻壤还不得背上‘迫害知识分子’的黑锅,被您称为'打压到社会最低层'。既然咱们城市里的医生不愿牺牲个人、家庭利益去偏僻山村,那就不要冷嘲热讽赤脚医生。要为山沟里的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只有依靠当地人,因为只有他们在那里呆的住,亦农亦医。50-70年代一直都有大城市医生、教师下基层卫校,培训当地农民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公共卫生知识,他们便可以提供最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并不是毛泽东发明的,而是当年湖北山村的农民迫于当地缺医少药的残酷现实自己琢磨出的法子,后在文革中(68年?)被湖北省宣传报导、被毛主席注意,并提倡、推广的。这种事半功倍、迅速改变农村医疗服务的办法得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青睐!那位赤脚医生农民覃祥官在WHO大会上发言、回答问题4个小时都满足不了那些国家代表的‘求知欲’。
以下不是针对寻兄的:
现而今,是叫医生太沉重!俺虽然没当过一天医生,但同学多为牢骚满腹的医生。医疗体制的缺陷导致医患矛盾激化、互不信任。认为所有的医生都‘黑’是不公平的。他们也不想管钱的事,只求专心治病救人,但架不住现在有一套逼良为娼的规定等着你。什么必须拿一个PhD才能提职称,要做4篇科研论文(还不能是临床医学的,这是评医生职称吗?我晕!),同时还要出门诊包括周末;急诊病人没交钱就抢救的,医生负责追回欠款,否则扣全科奖金!得,就算你自己准备好慷慨赴死,可还连累大家,你抢救病人的时候能不心乱如麻?唉,我听到的怨言不是千八百字说得清的。总之,好的医疗环境,绝对不是钱堆出来的。
君不见,WHO Healthcare ranking,古巴的排名与美国不相上下在40以内,咱们呢?可怜的144!http://www.photius.com/rankings/healthranks.html
——评 寻正“关于改革的立场”
承认医改失败、甚至‘今不如昔’,并不等于我们要‘全面’否定改革。寻兄大可不必急于声明自己坚定的改革立场,并不顾史实地‘全面’否定改革前的成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俺碰巧比寻兄多知道些49后、79前的事儿,咱就废话少说,摆事实逐一反驳寻兄的不实之词:
1. ‘寻正’:“那时毛的工资是年收入4千元,也就是中国最高工资是年收入4千元(据说宋庆龄工资比他高,可能是唯一比他高的人,就不算了)”
羊评:当年1级教授的工资是360+/月,您说那年收入是多少? 梅兰芳 1100/月(这工资对梅来说已是巨大经济损失,政府为了照顾他这样的‘国粹’而定的。但他入党后主动要求降为1级教授的工资)再者,现在大家愤愤不平的并非干、群工资差距,而是由权力带来的幕后利益,及改革成果分配不公。
2. ‘寻正’: “毛的稿酬与版权费用在他死时积累到了近7千6百万元(在2002年累计利息涨到了1亿三千多万元)……这是最大的一笔贪污款”
羊评:俺今儿才领教啥叫信口雌黄!您知道什么叫“贪污”?毛爷啥时候藏着掖着要把这笔巨款据为己有、传给子孙、或转移海外?他自己都声明过不要版税。这笔钱至今仍在政府手里。您知道老邓老江的稿费、版税哪去了吗?那可主要是全国党员的贡献。毛爷的著作当时可赚了不少老外的钞,那会儿咱们多缺外汇。
3. ‘寻正’: “卫生部务实的官员先后被清算,最后搞了个合作医疗,没有医生,就兴起赤脚医生,打倒了大多数的正规医学院,办了“工农兵”学院,现在不少医院还在为那一被“工农兵”学员发愁,重用不得,却又资历占先。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除了赤脚医生有点创意,其它无不劳民伤财,让本就破败的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千疮百孔,还把有可能修疮补孔的人打压到社会最低层,我看不出来从哪一点上来说,旧时代值得半点怀念。批评改革,怀念毛时代的人,患病了就该送去赤脚医生医治,这样大家各得其所。”
羊评:首先声明,俺娘和俺都上过正规医学院,非因您说“工农兵”学员坏话而跟您过不去。要说这“工农兵”学员的选拔还确实有点儿腐败,高干、‘现管’干部子弟(如邓榕,被“推荐”到北医)占去过多名额。言归正传,俺娘1946年入北大医学院(7年制,免费,连去北京报到的车船票都发,念国民政府的好),那时北京无家可归者甚多,多躲不过严冬,“路有冻死骨”,她们上解剖课所用尸体有些来源于此。解放初期,医药卫生人员奇缺,她们作为高年级学生参加“抗梅(毒)医疗队”到海拉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现在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都惦记出国、找工作了,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同医务人员谈话提出“要把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即“626指示”。并批评:“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寻兄,您不觉得此话在今天依然切中要害!!!今天的城乡差别比那时尤过而无不及。俺娘当时虽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心血管)工作,'巡回医疗'被派往京郊牛栏山(二锅头产地)为贫下中农服务。最近收拾旧物时,还发现了她当年的病例记录小本儿,什么‘李大娘’、‘王晓芳’各色人物都记录在册。及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很重要,尽早治疗真可以‘扭转乾坤’。您要是说她不是自愿去的,我至今也没听俺娘抱怨,最多就是感慨当时单程骑车要4小时,一周至少来回2趟去看病人,还顶着西北风,怎么那么有劲儿?反正比我现在强多了。任何有点敬业精神的医务人员都不会把这样的政府行为仅仅看作是‘迫害知识分子’吧?如果您管这叫‘做秀’,咱们继续秀下去得了。您还别说,也就文革时期兴起的大医院医生‘巡回医疗’,还让农民有幸在他们家炕头儿见识了大腕医生如黄家驷、林巧稚。现在呢,他们做梦也梦不到吧?那时要求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每周出一次门诊,叫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怎么不坚持了?不是挺好吗?北医欢迎新生的口号:‘欢迎未来的医学科学家!’这么复杂,叫医生太掉份儿?要说“劳民伤财”,现在才是大大的劳民伤财。重复建设、重复购买、城乡之间资源分配高度不均。与我们的政府机构、高校类似,医院也是喜大厦、仪器而已。幸好您还承认‘赤脚医生有点创意’。这不是与美国的family/primary physician 一个意思吗?只不过咱门那时的条件有限、起点低,但总比现在基层啥都没有强吧?总比现在农民小病硬撑、熬出大病进城;城里人小病全都要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节省医疗资源吧?您批评毛泽东时代的医疗卫生条件的同时,您敢说您有献身精神去交通不便的山沟里为农民服务吗?谁分配您这号的去穷乡僻壤还不得背上‘迫害知识分子’的黑锅,被您称为'打压到社会最低层'。既然咱们城市里的医生不愿牺牲个人、家庭利益去偏僻山村,那就不要冷嘲热讽赤脚医生。要为山沟里的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只有依靠当地人,因为只有他们在那里呆的住,亦农亦医。50-70年代一直都有大城市医生、教师下基层卫校,培训当地农民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公共卫生知识,他们便可以提供最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并不是毛泽东发明的,而是当年湖北山村的农民迫于当地缺医少药的残酷现实自己琢磨出的法子,后在文革中(68年?)被湖北省宣传报导、被毛主席注意,并提倡、推广的。这种事半功倍、迅速改变农村医疗服务的办法得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青睐!那位赤脚医生农民覃祥官在WHO大会上发言、回答问题4个小时都满足不了那些国家代表的‘求知欲’。
君不见,WHO Healthcare ranking,古巴的排名与美国不相上下在40以内,咱们呢?可怜的144!http://www.photius.com/rankings/healthranks.html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