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评论】游戏不必然是“精神鸦片”

火烧 2022-06-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游戏不一定是精神鸦片,真正的问题在于资本制造的虚幻退路。分析小资产阶级幻想如何麻痹工人,破坏团结,呼吁无产者认清现实,追求真实幸福。

  游戏不必然是精神鸦片,那些试图让人忘记现实的压迫,而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慰藉的东西(我都不想称它们为作品),才是真正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称宗教是精神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这样的精神鸦片(游戏不必然是精神鸦片,关键看里面的内容)。

  比如某牛逼台有一财经类节目,整天宣扬做小生意怎么发家致富。他们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把个例上升为普遍,用小概率的“致富”事件,掩盖多数人的“穷苦”现实,进而引诱底层劳动者脱离集体的抗蒸,让他们陷入个人奋斗发家致富的迷梦,最终破坏劳动者的团结。这类节目的“鸦片性”,远远超过游戏对人们的毒害。

  被资本压迫的劳动者,前途在于团结。要团结起来,就要抛开一切幻想。要破坏他们的团结,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一种虚幻的退路。很多在工厂打工的人(包括在互联网的码农),都有一种想法,“攒点钱过几年做小生意。”这种想法的潜意识是,“我不会一辈子当无产阶级,我迟早会成为小资产阶级。”有这种想法的工人,无法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他们会不自觉地为资本说话,“老板也不容易,要养这么多人”;他们遇到压迫时,往往倾向于忍气吞声,“哪里都这样,搞了也没用”;在别人站起来抗蒸时,他们又不时地冷言冷语,“傻不傻,干嘛出头,跟着就好了。”

  土地革命时期,入党五条标准中,第四条是“没有发洋财的观念”,第五条是“不吸鸦片不赌博”。可见,在当时的我党看来,“发洋财的观念”和“吸鸦片”是同等有害的。

  这种“发洋财”的观念,使得无产者在未来做小生意发家致富的幻想中,获得虚幻的幸福,这种虚幻的幸福麻痹着他们,让他们忘却现实的痛苦,或者让他们面对现实的痛苦时忍气吞声。

  在新一代无产阶级成长的初期,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这是时代造成的。当时多数新一代无产者(与老国企工人区别),是才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一半是小资产者,一半是“打工人”。他们有着强烈的小农意识,农村那一亩三分地是他们天然的退路。他们从来不奢望留在城市,只想赚几年钱就回家。他们权利意识差,当资本压迫他们的时候,他们最多只敢于“讨工资”。别人不怕他们失业,失业他们还可以回农村。终于,这些人被资本榨干了青春,拖着疲惫的残躯,归老乡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农民工已经和土地绝缘。他们不会种地或者不愿意种地,一旦失业无法回家种地,农村很难成为他们物质上的退路。当他们物质退路已经被断绝的时候,构建他们的精神退路就成了资本的当务之急。这些真正自由得一无所有的人,如果沿着先人的足迹走向团结,这是资本万不愿看到的。

  构筑发财致富的幻想,侵蚀劳动者的权利精神和团结意识,让苦难的人民获得幻想的退路、希望和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精神鸦片。当然,当今社会精神毒品(精神鸦片)远远不止这一种,但这是毒性最高的之一。毒性与之类似的还有各种为资本家树碑立传的小说,各种宣扬资本开疆拓土之功绩的纪录片,这些精神毒品,颠倒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把资本宣扬为养活了劳动的恩人,开创了时代的勇士,进而把资本树立成全社会应该尊崇的典范;他们还用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小概率事件,引诱劳动者脱离团结的路,陷入“个人奋斗”的泥潭。

  如果把这种精神毒品比作海洛因,那么当今社会还有其他各类软性的精神毒品,比如霸道总裁的影视剧(类似摇头丸),打怪升级的网络小说(类似大麻素),等等。这些也是精神鸦片,他们以爽文的方式,让被压迫的打工人,在短时间内逃离被压迫的现实,在虚拟的世界中,以一种主角代入感,去体会开挂的人生。

  这一系列的精神毒品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毒害着劳动人民。做小生意发家致富的幻想、在爽文中逃避现实的无奈,是劳动者“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而打破这一切幻想,“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