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谈《建国大业》的“垃圾” ,以及《建党伟业》是否也“垃圾”

火烧 2010-11-1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批评《建国大业》内容沉闷、缺乏吸引力,观众普遍认为影片质量差,称其为垃圾。同时质疑《建党伟业》是否也会面临相似问题,并指出观众对党史题材影片兴趣下降的原因。

谈《建国大业》的“垃圾” ,以及《建党伟业》是否也“垃圾”  

   

   

   

《建国大业》据说拍得很成功,票房很高,而且获最佳故事片奖,于是现在继续拍其姐妹篇《建党伟业》。  

我不得问:《建国大业》真的成功吗?韩大导演很有必要到民众中去作深入了解,看看观众真实的评价。本人倒是从观众那里得出一个结论:这片很垃圾。  

在电影院里,我就听到观众因看不下去,大呼上当而骂娘;我还从网上看视频的网民留言中看到“此片垃圾” 的文字,而且类似的留言不是个别、少数。因此称此片“垃圾” 并非偏激之言。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片最“垃圾” 的地方在哪里?  

本片尽管星光灿烂,但拍得沉闷泛味,可观性很差。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情节不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来推动演绎,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介绍、推动情节,所以观众感觉很乏味,甚至不知所云。而造成这种观赏后果是必然的,因为编剧为照顾全体明星的“戏份” ,只有把一大堆的无意义的形象和对话都塞进剧情里,从而大大冲淡剧情的吸引力。所以多数观众给此片的评价是:不好看。

二、编剧和导演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共识:为使伟人形象丰满感人,要多在描写凡人的生活细节上下功夫。影片描写了毛泽东酒醉、毛泽东踏翻洗脚盘、毛泽东背小孩等平常人的细节。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大众的偶像崇拜心理的。英雄和伟人只能产生于极少数人之中,凡人做不到英雄和伟人的丰功伟绩,所以才会产生崇拜心理,而凡人对他们的崇拜绝不会对那些凡人的生活细节有兴趣。尽管伟人也是人,那些对毛泽东生活细节的描写可能是合理的、真实的,但凡人感兴趣的只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所以《建国大业》对领袖的塑造很不成功。

据说新加坡原来也打算引进《建国大业》,但看了样片后,认为新加坡人肯定没兴趣。由此看,此片可观性差应是事实。

《建国大业》是这种效果,那么下篇《建党伟业》又会怎样呢?我认为《建党伟业》使用了相同的创作和操作手法,因此它的效果也肯定好不到那里去。在票房方面也肯定大不如从前,因为观众领教了上篇的“垃圾” 之后,对下篇就肯定提不起兴趣了。除非用行政手段催票。

另外,影响票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共产党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首先,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几年,结果是使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队伍大幅扩大,这部分人是重要的市场经济政策的获利阶层,但他们并不认为是共产党的理念造就了今日的中国,他们只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而共产党的初衷已与他们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对这类影片提不起兴趣,因为“建党” 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次,市场经济下,有成功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资本家有这样一句名言:别人破产我才能发财。因此市场经济必然造成一个为数不少的失败者和不得志阶层,他们怀念纯正的共产党性质的计划经济时代,可是这样一个时代已离他们很远了,因此他们对“建党” 已提不起多少兴趣了,因为这个党在他们看来已不是为他们而存在的,自已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已手里,党已管不了他们。半个世纪前有这样一句名言: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此言千真万确。当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解放了一代贫苦的无产阶级,可是现在他们成了市场经济的弃儿,你下岗也好,破产也好,行乞也好,卖笑也好,共产党还会管你?所以共产党如何创始,如何发展壮大,再如何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已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了。生活要紧啊!

再次,现在是有那么一些“民主分子” 和一大部分人认为:当年共产党和国民党打得死去活来,可是现在大陆搞的那一套与蒋介石在台湾搞的那一套还不是一样:集权之下的自由经济。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当时让蒋介石干下去岂不少了那么多折腾?要么用选票的方式选出一人来干那个“集权之下的自由经济” ,不是更好吗?何必把中国打得希巴烂之后,再来决定权归谁手!现在用一群资本家(那群明星有谁不是富得流油拥有千万资本的人),去演一部无产阶级的影片既是讽刺,也很搞笑,很别扭;与其说是用这部影片来歌颂共产党,不如说是用这部无产阶级的影片为明星新资本家们赚钱发财。

   

上面所说的三部分人,占着国人大多数,要他们为此片捧场是不可能的,剩下的人对此片感兴趣的可能就是那些“没有阶级仇民族恨”的年轻的追星族了。可是他们能撑得起多少票房?因此《建党伟业》的票房能有《建国大业》一半就不错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