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孰轻孰重?

火烧 2009-10-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重要性,指出竞技体育虽能为国争光,但存在急功近利问题。以足球为例,强调应立足国内、从小抓起,普及城乡,形成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孰轻孰重?

郭春孚

昨天晚上,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这是继奥运会之后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又一次大检阅。看着宏大精彩的表演,有一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孰轻孰重?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亦称竞技运动。

  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现代竞技运动制定了各种有效的规则来阻止不公平,给人一种既对抗激烈、紧张兴奋又精彩纷呈、动作优美的强烈感受,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创造,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能够超越语言和其他社会因素的障碍,依靠大众的传媒,直接为人们所感受。与舞蹈相比较,竞技体育具有对抗性,因而力量的因素在审美意识的物化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美感。我认为,竞技体育是一种力量对比的艺术。

竞技体育上升到国家行为,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夺冠,可以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光,极大地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既可以展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也可以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但是,我认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脸面上,为国争光也好,为民争光也罢,都是脸面上的事,是对人的虚荣心的满足,很容易造成国家体育事业的短期行为。在我国体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引入市场机制后,花很多的钱从外国引进体育人才,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急功近利行为。钱花了很多,但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对提高我国的体育运动水平也没有多少益处。

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上不去,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水平上不去,说是体制问题,限制引进足球人才;现在水平上不去,是为什么呢?既实行了联赛制,也实行了引进制,足球队员可以买卖,还可以从外国买进,中国从外国花巨资引进不少“鲶鱼式足球运动员”,常可见这样的“空降兵”奔跑在绿茵场上,但足球运动水平仍然上不去,总不能怪怨体制没有与国际接轨了吧?

虽然我不是体育专家,但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我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如果还按照这样的思路搞下去,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将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在今后10内踢不出亚洲,在今后20年内踢不进世界前八,甚至再用30年也拿不到奖杯。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对,怎能有好出路?路线错了,怎能走向成功?

要想真正提高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就必须按照“立足国内,面向未来,普及城乡,从小抓起”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抓落实,使足球运动在全国城乡普遍地开展起来,打好基础,优中选优,重点培养,形成梯队,渐进式发展。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前,篮球、乒乓球在农村相当普及,不仅老师和学生打比赛,青年农民也经常打比赛,尽管篮球场是土的、乒乓球台是水泥的,但普及程度很高;改革开放后,体育运动在农村基本绝迹,农村和县城的孩子只有高考一条出路,学校也不重视体育,倾尽全力帮助学生翻越“华山一条道”。可以说,在县级以下广大的地区,体育是空白。

城市的情况又怎样呢?无论是学校,还是单位、工厂,普遍不重视体育。学校忙于培养应试型人才,重点培养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尖子生,体育不是一种广泛开展的活动,而是一门副课,一星期上几节体育课,对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能起多大的作用?试问有几个单位、几个工厂常年开展体育活动?机关干部上班时间天天出入于会场忙开会,下班后经常出入于酒店忙应酬,从来不搞体育比赛;工人成了“雇佣劳动者”,被固定在生产岗位上,谁允许工人开展体育活动,哪有时间开展体育活动?打工者的情况更糟糕,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不仅拿不到加班工资,也将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挤占了。一些发达城市在小区设置了健身器材,但利用率究竟有多高?我先后在3个小、中、大城市生活,感受不到一点体育气氛,人们有点时间都用在下饭店吃喝上了。大大小小的饭店,中午人满为患,晚上还是人满为患,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这么爱吃爱喝?有点时间为什么不去锻炼身体?

只能归结到文化上,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吃喝文化,以吃菜、喝酒为人生最大享受,有钱的讲究好吃好喝,没钱的则追求能吃能喝。这与我们偏差的制度安排、舆论导向、社会教育等有不可否认的关系,是由官员腐败引发的全民腐败的突出表现。

我们失去的太多了,很多基本的是非观念被颠倒了,在体育事业上的短期行为与经济上的GDP增长率的短期行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分急功近利必然导致最终无利可图。在经济发展上,过度消耗资源造成产出低、成本高,有可能使有限的资源再过几十年就消耗干尽,失去继续发展的资源优势;透支环境造成污染严重、代价巨大,反过来投入巨资进行环境修复和治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可能导致某些环境休克或患上不治之症,使人失去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比如农药、化学品、核污染等,进行修复和治理不仅投资高,而且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环境标准。在体育发展上,一个只重视竞技体育、不重视群众体育的民族,最终竞技体育的优势也难以长期保持,甚至会沦为无体育优势的国度。没有雄厚的基础、广泛的依托,只靠强化训练、拔苗助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使个别体育尖子速成为比赛人才,但必然会出现后劲不足、后继乏人的恶性局面。一些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的运动员,运动寿命较短,而且在退役时伤病缠身,严重影响今后的健康生活。这种情况与超强度训练有直接关系。中国女排强势走低,有人怪怨教练,我的看法是教练固然重要,但与女排运动员没有形成良性补充机制有关。中国的排球运动在城乡很不普及,在农村很少能见到人们打排球,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球人才无法形成梯队,冒出了几个、发现了几个,就对她们进行强化训练,有的可以快速见效,有的则因为基本功不行,采取填鸭式的招数不灵,即使派上用场,技术发挥也很不稳定。

中国足球、中国排球和中国篮球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群众基础薄弱、支撑面太小、可选之才极少、尚未形成梯队。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对群众性体育运动重视不够,抓得不力,搞得不好。

在极少数富人将打高尔夫球作为一种身份享受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竟然对有利于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都淡漠了。一些人出则小车,入则沙发,一步不愿多走,动都懒得动;而一些中老年人则把健康更多地寄托在保健品上,以为天天吃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就是享受生活,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结果是“远离体育,常进药店,花钱不少,过早衰老”。

中国人要在国际社会活得脸上有光,所以重视竞技体育是应该的;但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更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民族的未来,而且也是发展竞技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就像没有农业基础就难以发展工业、没有工业基础就难以发展尖端技术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只顾脸上有光而忽视身体健康。将引进外来体育人才的巨资用来从小培养国内体育人才,虽然见效慢一点,但效果更好,有利于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和持续雄起。

要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就必须从长计议,不再急功近利,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同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造就拔尖人才。

有人说,影视界是黑社会,体育界有没有黑社会现象?黑社会的观念、做法对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影响,重庆打黑的成果说明黑社会不仅渗透领域广泛,而且正在“洗白”。更为严重的是,旧社会曾经广泛流行、渗透到各州和县府以及城镇乡村的四川袍哥组织的处世原则、办事方法早已成为主流意识。没有先进理论,没有群众观念,没有长远眼光,没有良性制度,任何工作都做不好,恐怕只能是一团糟。所以,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观,改善体育事业的管理制度,增强对帮派化的免疫力,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