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建议设立“总理基金”以解白血病患者之急困

火烧 2009-10-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56
文章讲述白血病患者朱王伟家庭因无力承担医疗费而遭遇困境,引发社会关注。呼吁设立总理基金以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同时探讨家属无奈求助与公众援助的必要性。

   

人吃五谷杂粮,天天有人生病,这本是群体生命的常态,不足为怪。但今天白天看了“男青年试用期突发白血病,亲人卷走家当离去”的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只为患者朱王伟的父母和家人扔下正在和病魔抗争的儿子悄悄离开医院,卷走了儿子仅有的电脑、手机、衣服、被褥等物品不说,还留下几句灭绝人性的横话: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医院把朱王伟的器官摘除后,卖掉支付拖欠下的医药费。  

朱王伟的父母和家人如果真如报道所说,这不只是朱王伟的悲哀,更是全人类的悲哀。不过,对于该报道所述,我还是多留了一个心眼——无论如何不相信世上会有如此“亲情”。  

晚上,当我打开电脑,重新对有关朱王伟的报道进行搜索时,一篇署名姐姐朱伶俐的《呼唤爱心,呼唤公理:救救我的弟弟朱王伟——一个大学(生) 》的泣血求助,和《哥哥将骨髓配型救弟弟》的后续报道印证了我的猜测,捍卫了我对人类亲情的信念。特别是朱王伟父亲的一番真情道白更让我的逻辑梗塞得以修复畅通:“他是我的亲儿子,我怎么能不管呢?我留下来帮不了忙,还不如离开算了。也许离开会引来更多人关注,儿子也许还就有救了”。原来,这一切不过是朱王伟的父母家人万般无奈之下为引起社会关注而设下的“苦肉计”。  

很自然地,马上就有人说话了:“利用这种方式寻求帮助,其实是在戏弄大家的爱心。这种事情多了,效果未必好。”话是不错,可说这话者总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这种事情与自己无关时,或许都会觉得“戏弄爱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当一个人连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时,挑战道德未尝不是一种最佳选择,无关对错。当一个人在缺乏应有的社会救济手段和制度保障,不得不以超越常规和突破人伦道德底线的方式换取有限的同情和支持时,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与无奈。
  近年来,促使重病患者屡次成为新闻人物的关键因素,主要就是家属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在一个家庭面临可能因病毁灭时,围绕家庭运转的所有规则、秩序都要重新编码整理,于是,主动放弃治疗者有之,选择借助媒体效应呼吁捐款者有之,故意犯罪入狱以求免费治疗者有之,抢劫救母者有之,“逃跑”甚至杀死病人者亦有之……  

有人说“只要找到正确的途径,总会有人伸手帮忙的。他父亲想用‘逃离’的方式,引来爱心人士的关注,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是,迄今为止,我还没发现一个人为朱王伟找到“正确途径”。究竟什么是“正确途径”呢?莫非是去火车站 “坐等温总理”?  

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是一个慈悲为怀的大善人,每当他看到老百姓身处危难时,总会流下同情的泪水。今年2月16日下午,温家宝总理结束在天津的调查研究准备乘坐火车返回北京时,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室遇到来自河北张家口2周岁的白血病患儿李瑞小朋友。当温总理得知他因为家庭困难看不起病,母亲准备带他回老家时,当即嘱咐随行工作人员安排孩子到北京治病。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工作人员还为他募集了捐款。可是,这样的事件毕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可遇而不可求。说要去火车站“坐等温总理”,这绝对是一个玩笑话,不过,当我请一位同事为朱王伟支招时,这位同事还真是出了这样的“主意”。  

 去火车站“坐等温总理”肯定行不通,这不仅因为在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偌大一个中国,遇上温总理的概率太小,而且以温总理个人的爱心和财力即便可以拯救一个朱王伟,却无法拯救所有的朱王伟,不过,如果以总理的名义设立一个拯救贫困绝望中的白血病患者的“总理基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是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还未来得及健全和完善情况下最为有力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据说国家财政收入与建国初期相比增长了1000倍,在如此富足的国家,人民群众的医疗权利本当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在事实上,人民群众的医疗权利不仅没有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变得更有保障,相反,看病难作为新的“三座大山”之一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巨大伤痛。  

温家宝总理对人民群众始终怀有一种亲近和慈悲之心,自然是百姓之福。但作为一国总理,如果仅仅以个人身份去表达这种亲近和慈悲又未免显得力量有限,我相信人民群众更多地会希望总理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施爱于百姓,造福于人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