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舞狮
闲话舞狮
程图
当今舞狮的形式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俗称旧派;另一是新派,行内人说南狮北舞。所谓旧派,如狮子出洞、狮子上楼台、大头佛戏狮子等;新派的,狮子在高低十多条桩柱上跳动,马会每季开锣日,狮子在马场的表演就是了,而每两年一次在暑假期间举办世界狮王争霸也是以此作为比赛的准则。如今坚持旧派的,可说凤毛鳞角了,尤其是随着老一辈的自然淘汱,并失去接班人的情况下。因此,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既名为新的,取代传统的,似乎无可避免了。
新派舞狮的始创
南狮北舞是怎样产生,又产生于何时。上网找之,好像很明确,然而,如果结合国术界的道听涂说,与网上的明确说法有很大的出入。如同科学领域一样,由己创新,光环总是围绕头上盘旋,人人都想争取殊荣。
有三种说法:一是南洋一带;一是澳门的某武馆;另一是香港的某武馆。综合之,我认为,形成南狮北舞的潮流,以及规则的制订,如桩柱的数量和高低,桩柱的阔度和距离,舞狮跳动的基本技巧,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各方面都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作为始创的地方,似是南洋一带,正确的说法,是马来西亚。也许始创时是粗疏的,不像现今规范化。曾听一星加坡朋友说,南洋一带的舞狮除了是节日庆祝外,也可以作宣传或抗议的活动,如抗议什么,或宣传什么,写在字条或找一些实物替代,由狮子以采青或其他的方式吃掉之。舞狮用作抗议活动,我在国术圈多年,不仅不曾见过,想也不曾想过,因而推断将南狮演变为“北舞”化,这种斩断传统的方法,不易在香港传统国术的氛围下开创的。
新旧之别
从视觉言之,新派和旧派最大的分别,就是舞狮者的裤。旧派的,是武馆的灯笼裤,颜色一般是黑的,或是在黑裤上加添两三条有颜色的横纹或三角纹;新派的,是与狮被同一,这情况如同北狮一样。因而我们看到,凡巡游时,穿着与狮被同一颜色的,就是负责舞狮的人。
在舞狮动作方面,旧派的,狮尾者的双手是握着狮被的两边;而新派的,双手是紧抓着狮头者的腰带,不触及狮被,因此在鼓的一组组节奏中,尤其在停顿时,明显地看到狮被的舞动是不配合的,而旧派的狮被是与鼓的节奏是相互合一。
由于狮尾者双手紧握狮被的两边,两手不着力,又曲身,所以狮尾者通常是身栽较矮小,除非是特别的舞动的动作,需要与狮头配合,否则,一般而言,狮尾者都是年纪小的,这也是学习舞狮者必须踏上的第一道的台阶;只要跟随狮头者的步法而行就是了。
新派舞狮的重点在狮尾,如常常耍玩:上单双腿、钳腰、环回快走等动作,都需要狮尾者有强壮的臂力和腿力,最低限度能够承起舞狮者的重量,正因为如此,新派舞狮是要求舞狮头的人的体重较轻,基于此点,通常舞狮头的人的年纪较轻。由于狮头者的年纪较轻,臂力腰力腿力都不可能强壮,因此狮头的重量也愈来愈轻,甚至只有两斤,方便舞狮头的人舞动。
旧派的,以狮头为重点,狮头的重量起码五斤,因而舞狮头者必然习武多年,有一定的武术根基,以南方拳术为代表的洪拳的狮子为例,少点四平马的功力,少点臂力,少点腰力,都不能将狮头舞得生动,虎虎有威,尤其是起狮的动作,以四平马一步一步而行。为什么南狮雄浑沉实,其理就在于此,然而,现今新派舞狮的,予人一种轻飘飘之感,而一旦离开桩柱,站在地面,失去跳跃的辅助工具,狮头的舞动都是呆滞,甚至不懂得如何舞动,连基本的舞动的动作也没有,步法也没有,这或者与舞狮者的年纪小,以及没有多少功夫根基之故。
传统的舞狮是与功夫连在一起的,不能说功夫好,舞狮就会好,虽然大多数如此,但没有扎实的功夫底子,南派的舞狮特点,是不能表现出来。如今习舞狮者是与功夫脱离,无南狮的沉实稳重,这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如何判断是否懂得舞狮,舞动得好不好,就是不移动脚步,站立着也能将狮头舞得威猛的。
南狮北舞的危处
新派舞狮的雄姿是在桩柱上,因而即使贺诞巡游,也要拉着一车桩柱。车声隆隆,煞是威势。然而,巡游进行中,时间是紧迫的,在桩柱上表演之际,防跌的垫必定不会充份的,而且在巡游中,舞狮者易消耗体力和精神,不易集中,经常听到舞狮者跌下来,急送去医院。舞狮活动,原是喜庆事,却变成忧心事。
即使每两年一次的世界狮王争霸比赛又如何,舞狮者都是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经过充份的准备。我曾看过一次的狮王比赛,无论初赛,以至决赛,都有狮队跌下来,即使初赛没有事,而且取得最高的分数,但决赛也跌下来,虽然有防跌的垫,但桩柱高度大多数超过两米,有些接近三米,跌下来的时候,或碰到桩柱,其次,只要其中一个失手,连累另一个也跌下,我所见的,都伤得不轻。
舞狮者无论怎样跳跃纯熟,但在不停跳动中,始终易生意外,因为只要一脚踏空,或踏不准确,就会倾斜,跌下来是无可避免。舞狮原来是高兴事,搞这些危险舞狮方式,并推广之,根本有害无益。
桩柱的替代品
如果要表演舞狮的难度,如同桩柱一样,又没有危险的,其实是可以用瓦煲替代桩柱,将瓦煲的底朝天,置放在一块木板上,瓦煲的数量,或按现今桩柱比赛的二十一条摆放,或随意的,由于瓦煲踏上去易碎裂,所以不能如桩柱上跳跃,但正因为易碎裂,这是极考功夫的,如果增加难度和惊险的,可以将一个个瓦煲叠高,我曾见过有人在叠放五个瓦煲上舞狮。
另一是高竹,是否危险,要视乎竹竿的高度,以及所做的动作而言,通常舞动者用腰带圈竹顶固定之,胆大自信的只用双脚挟紧竹顶。有一个动作是“游水”,即以肚皮压着竹顶,双脚凌空并撑动,狮头不断舞动,甚至在竹顶利用肚皮和双脚的摆动而转动一圈,这难度更大。如今见到的是取巧,即竹底插在圆珠轮,由扶竹的人转动竹竿,当作竹竿顶上舞狮者的转动。
另一是木盆,这是传统的南狮的舞动,今不见了。旧时商铺在开张日或过年时节,喜欢在门口置放一木盆,木盆盛放一半水,并放下生菜和红封包,这是考验一间武馆的能耐。狮子跳上木盆舞动,不能让水倒泻。广东人以“水”为财,如果木盆倾倒,水倒泻了,即财没有了,这是大忌,“大吉利是”也。
冒起之作
人人都南狮北舞了,传统的舞狮技巧不见了,如何在舞狮界突围而出,就是恢复传统的。
瓦煲上舞狮,除了自己的能耐之外,也需要要倚重叠瓦煲者,即使练习怎样乖巧纯熟,也不是纯粹个人之事;而高竹上舞狮,如果高度不够,没有两层楼的高度,也失去观赏的趣味,并且不易找练习之场所,其次有一定的危险,如果少点腿力,少点胆色也不能,即使功夫怎样好,有畏高症的,也不能为之。
最佳的舞动,就是木盆,既不危险,又容易经常练习。数年前,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见一武馆舞狮,拿出一个木盆,啊,多年不见此玩意,就停下来观赏,岂料将木盆的底部朝天,我的天,这怎叫做盆青。
如果一个舞狮者能够在木盆上随着鼓的节奏,双脚不断或前后或左右交叉跳动,又转身的,并能够单脚站立的,甚至单脚作九十度曲身的,而木盆的水不会泻出来的,必然在舞狮界打出名堂的,达到此境界,不下苦功不行。然而,肯下苦功,又能坚持的,又不受生活的煎熬,在香港的紧迫生活中能有多少人。
喟然叹息
失去传统特色的南狮,只是另一个“北狮”而已,所不同的,只是形象。不在传统舞狮方法基础上发展,这是死路。平心而论,这“北舞”,怎及真正的北狮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