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经济道路已经走入资本主义经济的死胡同,从“先富论”到“蛋糕论”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目的
私有化经济道路已经走入资本主义经济的死胡同,从“先富论”
到“蛋糕论”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目的
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现实的国家情况已经用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学习借鉴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私有化经济理论已经进入了这些理论的综合体——“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死胡同,面临的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论述经济的性质,一般从所有制出发。而现实的我国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就用雇佣劳动制度制占主体地位来说明。而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看我国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的现象,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是同一类性质的问题,说明我国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死胡同,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已经陷入了通货膨胀与经济下滑的两难境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4%,这是明显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在通货膨胀与经济下滑之间“碰撞”,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表现得更为明显:2007年8月以前,我国经济的主要危险是经济下滑;2007年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到6.5%,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转而成为通货膨胀;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滑,由一季度的增长10.6%,下滑到4季度的6.8%,2009年的一季度更降至6.1%,经济衰退又成为首要问题;经济刚刚回升,现在通货膨胀的问题又突显出来。由经济衰退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到通货膨胀,再回到经济衰退的威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摁下葫芦起了瓢”,也是我国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死胡同的一种表现。
当然,从所有制构成的变化、两极分化、社会关系成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等,也都表现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事实。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死胡同呢?只要看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就一目了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发展,但是,广大劳动群众不仅受益不多,而且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支出、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直线下降。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从1978年占的48.8%,下降到2008年的35.3%,下降了13.5个百分点;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1978年的-0.3%上升到+7.9%;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29.8%,上升到41.1%。
这些数据用事实说明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发展对外贸易,大量投资搞房地产经济和私有化经济造成的,相对而言居民消费支出却急剧下降。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比重的下级。“内需不足”是实行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通病”。
在毛泽东建设和治理国家时期,我国经济根本不存在“内需不足”,相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内需旺盛”,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急剧增长。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仅就生活必需品看,1949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至30,477万吨,增长了169.3%;油料由256.4万吨增至521.8万吨,增长了103.5%;而生活消费的“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产量由1.4万辆,增至854万辆;手表、缝纫机由无到有,分别增至1,351.1万支和486.5万台增长幅度都很大,有的是从无到有,而且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不仅不存在“消费乏力”、卖不出去的问题,反而是“供不应求”,要靠各种票证限制购买。至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就更快,例如钢铁等,“供不应求”的状况就更明显。这种经济现象被我国的一些所谓“精英”和西方经济学者嘲讽为“短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内需旺盛”转变为“内需不足”,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直线下降,反映出的是我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已经由社会经济的主人,转变为雇佣奴隶;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毛泽东建设和治理国家时期,广大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人,没有失业、解雇的威胁,具有劳动能力人就有工作,就业面不断扩大;工资的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涨;加上劳动群众的生、老、病、死、教育、住房都有保证等,因此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内需旺盛”,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给我们的国家造成的结果是:我国依靠大量引进外国资本,依靠私营企业发展经济,雇佣劳动制度死灰复燃,劳动群众重新出卖劳动力,工资转变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资本家尽量压低工资,“内需不足”、居民消费支出直线下降就是这种本质变化的表现。
所以,尽管政府希望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一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但是,资本家并不会听从安排,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实行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必然“内需不足”,而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而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给我们的国家造成的结果是: 我国的发展经济不是依靠居民消费的增长,而是依靠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外贸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由1978年的-0.3%,上升至2008年的+7.9%。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接着又发生债务危机,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虽然采取“大手笔”,投资四万亿,并大举贷款搞基本建设,大力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码头、机场、地铁从而稳定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但同时由于又大力支持地方私有化经济发展经济,却成为新一轮的资本财富集中和膨胀,虽然暂时避免了经济衰退,但是,通货膨胀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威胁又上升为主要问题,同时为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衰退准备了物质条件。由于大量投资搞地方私有化经济,私有化经济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使我国的生产资料生产盲目发展:粗钢产量由2001年的1.5亿吨,直线上升2008年的5亿吨;同期水泥产量由6.6亿吨,增至14亿吨; 2010年粗钢产量更达到6.26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4.3%。”水泥产量高达18.68亿吨,仅两年又增加了4.68亿吨,增长了33.4%。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是铁的事实,连主管部门都承认是严重过剩。
而大量的发行纸币,依靠投资发展经济,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反过来,减少纸币发行,抑制投资,又造成经济下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摁下葫芦起了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死胡同。当前,我国的面临着经济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虽然几次加息,收紧信贷资金,但是,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达到了6.4%;现在又大力收紧信贷,抑制通货膨胀,接下来又将遇到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问题,经济停滞的危机将接踵而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揭示了经济活动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联系: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与有购买力的需求相适应;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否则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当前正在蔓延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就是房屋生产超过了有购买力的需求;至今仍在蔓延的债务危机,也是欧、美等国家借债提高居民生活福利,“寅吃卯粮”,现在还不起债造成的。我国正在步欧、美国家的车撤,大量贷款给居民购房,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盖房;大肆建设码头、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一时显得经济繁荣,一旦住房、汽车等卖不出去,开发商和居民还不了贷款,整个经济必将崩溃。闭着眼睛想一想,现在我国一年生产6亿多吨钢、18亿多吨水泥,生产相应的电力-----,一年仅进口铁矿石就达6亿吨,码头上停靠的大批运输铁矿石的轮船、公路上奔驰着的满载建筑材料的车辆、铁路上奔跑的运送煤炭的列车,到处都是堵车的现象----如果住宅和基础建设停建或者大量减少,生活消费品卖不出去,生产急剧下降;轮船、列车、汽车趴窝-----,我国的经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可以预见,我国经济的前景不会比当前的美国、欧洲国家好,可能还要糟糕些!
有人会说这是在“唱衰中国经济”。不!经济不会由人们“唱衰”或“唱兴”的。经济发展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我国经济已经恢复了雇佣劳动制度,必然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问题只是时间的早晚、危机的具体形式问题。总之,我国的经济已经走进了资本主义的死胡同,要想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地增长”,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重新回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轨道上来!
对于基础建设投资,我不想过多说什么,因为基础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中国现在的经济道路,直接造成这些东西有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未来赚取财富新的利润点。近来网上在激烈的争论两种“蛋糕论”,一种是重庆红色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一种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这种争论是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路线误导下,已经走了多年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以来,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争论的继续。表面上看,两种蛋糕论都在高举科学发展观,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只有薄熙来的“蛋糕论”才真正继承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真精神,汪洋的“蛋糕论”貌似赞同科学发展观,也提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但实质上并没有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其实质也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上述两种蛋糕论在字面上也都主张发展为了人,但在如何实现为了人的目标上,却是有分歧的。汪洋的蛋糕论认为“现在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尤其强调要注重民生问题,但是要做大蛋糕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这点是有针对性的。这不是新话,但是在这个时候强调它就有新意。”而薄熙来的蛋糕论则认为“重庆不必等到发展的高级阶段再去研究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问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就统筹兼顾,考虑好、处理好城与乡、工与农、发展与分配的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要看长远,算总账,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汪洋的蛋糕论显然是把侧重点放在“做大”(即效率优先)上。尽管他也提到了“注重民生”(即兼顾公平)问题,但这仅仅是在从属意义上提到的。薄熙来的蛋糕论则明确反对片面的强调“做大蛋糕”,而忽视分配公平,主张“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统筹兼顾。薄熙来早在去年就指出,“有人认为,你总要先把经济搞上去,挣了钱才能改善民生吧!‘蛋糕’做大了才能分‘蛋糕’,这看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因为‘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
到底哪种蛋糕论真正的坚持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的真精神呢?
单独从“公平效率观”的角度看,也许我们找不到答案:在政策文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去除,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提法,至于二者之间更加具体的表述找不到。像汪洋所讲的“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恐怕只是他的一种解读而已。但如果将“公平效率观”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找到十分明确的答案,因为“公平效率观”是以“以人为本”的总灵魂为指导的。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精神实质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科学发展观反对将对人的终极关怀当作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悬置起来,要求将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具体化、操作化、现实化,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看作一个实现的“全过程”,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对人的终极关怀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信念,而是具体的可以身体力行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发展坚持了系统辩证法,把目的与要素、原因与结果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了起来,扬弃了公平与效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之间的机械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这种多向辩证思维框架中,因果是互为因果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时间在先的原因(效率),然后等这一原因或条件实现了,才去顾及作为其结果的另一目标的实现;而是原因和结果是互为因果,互动前进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即公平中有效率、效率中有公平,把公平贯彻到效率中,把效率贯彻到公平中去。那种机械地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的思维,违背了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的科学发展辩证精神,实质是一种机械历史观的重复。按照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路,只有先不管人的公平,不顾两极分化,发展经济,然后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时间点(不知是否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只要人民不造反,就一定要发展生产力,前提是不造反),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放弃了这个“重点”而换做别的“重点”。这种思维方法和历史观实际上早已被科学发展观扬弃了。
从现实来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实际上变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要求我们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消费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强调“分好蛋糕”。因为蛋糕分不好,工资多年不涨,保障和作业环境缺腿,出现用工荒和消费需求疲软,影响科学发展是自然的事情。在两极分化已经世界领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汪洋的蛋糕论仍然不顾两极分化的事实,不顾国际市场萎缩的事实,不顾科学发展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使命,固执的强调效率这个“重点”,显然于政策、于国际背景、于民心民意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坚定支持重庆提出的“以人为本,民心就是生产力的理论”,因为一个团结安定的民心,是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只有最终走回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上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的民心安定,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