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在广州积分入户的欢喜和悲哀
2011年5月31日,是广州第一批积分入户申请的最后截止日期。我从2001年起就在广州某报做记者至今,整整10年,户口在湖北,也属于“非本市十城区居民户口城镇户籍人员”,在广州出生的独生女儿就要满4岁,一晃就要读小学了,为了她能享受义务教育,我也很想积分入户!我1997年就来广州打工了,于今在广州已经“暂住”了14年。2004年买房,于今也在自己的房子中“暂住”了6年整!先是要办暂住证,后来取消了暂住证,改成居住证,可还是改变不了我实际上的“暂住”性质。为了这逻辑上的不通,我非常欢迎有积分入户这一政策,希望通过这个途径能够使我变成真正的居住在广州的人。这一政策在中山小榄以积分入学的方式萌芽时,我激动地报道过,并呼吁尽快变积分入学为积分入户,不想我的呼吁马上就变成了现实。欢喜!感谢汪洋!
从去年年底,我也开始了积分入户的跋涉。一关一关地办理各种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无违反计划生育的证明、有房子的证明、社保缴费记录的证明、所持毕业证无假的证明……奔波于粤鄂两地,一关一关都像跋山涉水。见笑,为了多积2分,今年3月,我还去献了400cc的血,第二天头晕了一天。然后被告知还要办献血证是真的证明……终于都办得差不多了,忽然想到,我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希望,以上各项加起来,也仅仅只有90多分,刚刚过线,肯定要排在队末,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悲哀起来。
忽然眼前一亮。下载的积分入户申请表上,“附加分”部分有“表彰奖励”一项,“指标”:“获得广州市委市政府或广东省厅级以上部门表彰、嘉奖或授予荣誉称号”,“积分分值”:“每次60分,最高不超过120分”。欢喜。原来本人从业新闻10年,曾5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如果算上这个奖,最少也可多得60分,总分就达到150多分,入户的希望就大大的了!向某杂志社一编辑朋友谈起这个,却被泼了冷水。他说,广东省新闻奖是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省新闻学会颁发的,此“两会”都属于民间组织,不是行政部门,不算数。欢喜之情于是乎消,但终究将信将疑,3月的一天,专到越秀区递交积分入户的窗口咨询,果然答曰不算。回答我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他显得对积分入户的精神和操作非常富有正确的见解。
但是当天另有收获。原来本人从业新闻10年来,还5次获得过广东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新闻奖;还累计三年被评为广东总工会直属机关优秀工作者、累计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所服务的报社是广东省总工会主管)。广东省总工会,简称省总,厅级单位也。省总颁发的、盖着省总公章的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能否积分呢?那位老同志看答道:“这个可以。”
这个可以!这么说,我应该还可以积得120分!“不辞长做岭南人”,心想事成矣!欢喜,合家欢喜。
5月10日,最后去递交所有的申请资料。这次把没用的广东省新闻奖证书都丢在家里。原想省新闻奖的含金量要高过省五一新闻奖呢,没想到反而不如后者管用。把五一新闻奖和盖有省总公章的荣誉证书都拿出来。这次是一位年轻的女性负责接收申请。问她这些奖算不算数(终究还是不放心)。她拿出一份最权威的表格,对照一下就知道算不算数。那可能是广州市发改委出示的东西,详细罗列了省、市各个部门能够积分的奖项和荣誉。找到“广东省总工会”一栏。傻眼了,属于省总的荣誉只有“五一劳动奖章”和在“十项劳动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根本没有五一新闻奖!优秀和先进之类更加够不上。
铩羽而归。有多少欢喜,就化为多少悲哀。或者如俗话所说:狗咬尿泡——空欢喜。
想一想,广州市积分入户的指标设计中,没有一处是关于新闻奖的。有文学艺术类奖项,就是没有新闻奖。按照那种设计,新闻工作者,即使获得中国新闻奖,也不能为入户积得一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即使获得“荷赛奖”,也不能为入户积得一分。新闻工作者不能从中对号入座,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好政策在操作层面亟待完善的地方。这里的问题还在于,对于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唯官方行政部门马首是瞻,而对于来源于民间的奖项和荣誉不予认可。显然应该去掉这种泛行政化色彩。众所周知,对于一种奖项和荣誉的含金量,民间的不一定就不如官方的,甚至要远胜过官方的。现在,凡是民间的就不认,显然是大大的不公平。
我期待着我的悲哀还能化为欢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673c20100rd7n.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