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假设说起
可否作一个假设?
假设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敌人把我们的首都一炮给端了,结果会怎么样呢?毋须质疑,群龙无首,中国会倾然崩析,人心惶惶。来敌不费一枪一弹,而举国臣服。
让我们回到毛泽东时代。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相反全国必定会凝成铁,人民同仇敌忾,愤怒的潮水倾覆全国。瞬间,中国一片红,甚者涤荡全球。“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天下。”将一语成谶。
条件相同,而结果迥乎异同。为什么呢?回归根本,这关乎一种系统——制度,一种向心力——主义。虽然毛泽东时代,人们并不都能领悟共产主义,但是他们都知道人民当家作主,他们都熟悉自己的生活。那时的中国,自上而下自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系统。社会再生能力之强,前所未有。即使受到外来伤害,也能快速复原。因为那时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信仰——社会主义!
现在似乎又回到了“主义”与“问题”之争。然而,这一次的争锋已反手为云。时下国人,谁还懂什么主义,谁还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天然对立?拿我们今天的党员来说,现在的党员素质每况愈下,中学、大学学生入党的 “条件”无非有三:一、学习成绩优异者。二、班团等组织的学生干部。三、有背景有关系者。而大部分人的入党动机也无非有三:一、成为公务员的政治资本。二、将来就业的便利条件。三、向“上层建筑”靠拢。什么时候,共产党员不需要信仰了?什么时候,党员成了特权阶级?在革命年代,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历尽艰难考验,而他们入党的动机也是出于信仰。共产党党员是人民公仆的象征,党员是光荣却不徇私的个人身份,现在却已变质。
回想民国初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虽然那些军阀从不忌讳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可是为了彼此的个人利益,他们还是选择了相互杀戮,以致民生凋敝,国之不国。为什么?无非是缺少一种共同之信仰,共同之主义。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是“机会”主义,实用但不长久,一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为什么,当年李大钊同志坚决要“谈主义”,义无反顾为“主义”而选择牺牲。因为,他清楚“没有主义的社会是短命的”,为了中国之未来,牺牲不可避免。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