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怀念乌有之乡

火烧 2010-08-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怀念乌有之乡,回顾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独立思考,提及左大培、张宏良等学者,以及乌有之乡对民生、历史的深刻探讨,表达对当下信息封闭的不满与对真实声音的渴望。

当乌有之乡还在北大西南门时我去过几次。

当乌有之乡搬到长远天地时我去得渐多,因为这时的讲座更加务实,批判社会中丑恶现象,关注底层民众疾苦。请来的学者也很有自己的见地,发出人民的声音。随便举几个老师左大培,张宏良,曹建海、罗摩……都有着对社会深入地洞察和独立的思考。

朝鲜原来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不堪,改革原来是逐渐降低了工农主人的地位,文革原来并非一无是处……这些与学院教材主流媒体所宣扬的不无冲突,而且显得势单力孤声音微弱,但这些思想细想确有道理。报刊电视狂轰滥炸所宣扬的往往是谎言,自从南开别克门事件后,我已不相信官方报道。轻描淡写的新闻报道背后掩盖的往往是受害者的血泪冤屈。我总是后知后觉,但就连我也看明白了。我渐渐离不开乌有之乡,因为我想看清这个社会。

仅举我所知道的乌有之乡做过的事,来证明他是真正的党校:声援邓玉娇、反对转基因、纪念毛泽东、宣传红旗渠,救助汶川地震、支持通钢工人……

乌有之乡的乡友都胸怀祖国,关心国计民生。一个小小的书屋里,竟然聚集了这么多人热烈地讨论人民利益、国家经济,让人感动。虽然乡友大多是穷人,没有话语权,但他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知道胡汉三又回来了,可潘冬子还没有长大。

然后逐渐觉得憋屈,在各路强势媒体的包围下,乌有之乡显得很有些山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纪念毛泽东诞辰的庆祝会,我看了几段拍摄下来的当时的视频。全国各地都有纪念,但纪念场所或是路边,或是公园,或是简陋的小礼堂,横幅甚至是手写的,演员们有上岁数的老者,但也不乏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演出着自编自演的节目。看到这些很是心酸,堂堂国父的诞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东方的圣诞节,就这样简单地被一群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乳臭未干的孩子纪念着。

再后来乌有之乡被上层管理得越来越严,原因是显然的。可惜上层看不到这里学者和群众的动机才是真正为中国好的啊。照现在这样,貌似我们更开放了,可俄罗斯当代有名的作家都是谁?有名的作曲家,戏剧家是谁?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美国,日本,韩国的东西,而且多半是假的。中国的空间越来越窄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小富即安,胆小怕事的,可就连我这样的人都忍不住讲话了,可见这个社会无耻到了什么程度?

乌有之乡最后的活动是 孔庆东 老师的讲座,孔老师压轴最好不过。他先从郭德纲讲起,真正反映民生疾苦的相声被封杀,我们可能以后只能听春晚里歌功颂德的相声,只能看喉舌们口径一致的报道。电视台在告诉我们到底去哪里旅游好,以及如何做一道私房菜,告诉我们咱们老百姓今个要真高兴……

孔老师按时间顺序讲了建国前后的文化脉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最后孔 老师说未敢翻身已碰头,今天我们又回到了鲁迅时代,不一定是更黑暗,但肯定更复杂。但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充满信心,相信人民会找到新的智慧,克服偏极思维。

演讲后在众人的包围中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风度。于丹的风格是演讲完在保安的护卫下迅速离场。孔庆东的风格是与围在身边的群众聊天,把这也当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有人试图把他从人群中解放出来,他谢绝了,依然坐在人群中阔谈。

大家依依不舍,不仅是为孔老师,也是为乌有之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