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良心让钱买走,大桥接连垮塌

火烧 2011-07-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多座桥梁接连垮塌,引发公众对桥梁安全的担忧。超载、施工质量问题及维护不足被指出为主要原因,引发对桥梁建设与管理的深度反思。

   

  7月19日凌晨零点40分,一辆重达160吨的运载砂石的6轴货车,在通过怀柔宝山寺白河桥时,大桥发生了垮塌。据路政部门鉴定,货车超载是导致大桥垮塌的直接原因。该桥已经无法修复,路政部门将在原地修建新桥。(2011/07/20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就在钱江三桥坍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这段日子,才忽然发现各地桥梁“扎堆儿”出事,九天内竟然四个垮塌一个倾斜。这五起桥梁事故分别是:本月11号,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造成两辆货车坠落,幸无人员伤亡。12号,武汉黄陂一高架桥被发现引桥严重开裂,新桥裂缝可以放进一只脚。桥体开裂发生时,这座新桥还没有正式通车。14号,建成不到12年、造价逾千万元的当地标志性工程----武夷山公馆大桥倒塌,驾驶员当场死亡,22名乘客受伤。15号,通车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坍塌,造成2死9伤20人掉入钱塘江。19号零点40分,北京市宝山寺白河桥塌毁。  

   

  频发的桥梁事故刺痛了社会的神经,更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网民已不再是议论,而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桥梁。新华社记者也分赴重庆等地,实地勘察了“网民关注度高”的几座桥梁的实际情况。身在武汉的记者俞俭调查说,“屡修屡坏,屡坏屡修”是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的“常态”。白沙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十多年来,大修小修24次,屡坏屡修,屡修屡坏,平均不到一年就要修两次。身在宜昌的记者冯国栋调查说,“重载滚滚而过,大桥隐忧不断”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现状”。身在重庆的记者徐旭忠调查说,“缝缝补补、大桥拉链换了一个遍”。  

   

  中华民族有着千年造桥历史,1400多年前修建的赵州桥至今仍屹立,但是我们现代人花巨资建起的大桥却要面对“桥塌塌”频发、“桥危危”不断的现实,在让人痛心的同时,也忍不住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到底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当然有它的客观原因。比如这些桥梁在设计之初大概就没有考虑到车流量的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超重载车的出现,以至于直接造成桥梁损毁。比如,怀柔宝山寺白河桥的倒塌。  

   

  再一个原因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转包或豆腐渣现象。一项大的路桥工程,往往牵动多方利益,施工方为了经济利益可能偷工减料,地方官为了政绩形象可能盲目决策、大干快上,监管方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钱江三桥引桥坍塌后,被人们发现是用水泥板“堆”起来的。更让公众感到惊讶的是,施工单位“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居然是一个跨桥“专业户”——九江大桥、凤凰堤坝大桥和钱江三桥都是他的杰作。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桥梁管理者的失职。他们两眼只盯着司机手中的钞票,而看不到司机车下的车轮,造成一些大的超载车超过了桥梁的原本设计负荷。其实这一点很容易解决,只要在桥两边适当位置设置自动称重装置,超载车一到立即有自动障碍跳出,不就解决了吗?  

   

  虽然近几年路桥垮塌几乎年年有,但今年似乎来得更猛烈。此起彼伏,触目惊心,让人迷惑。中国有悠久的建筑史,不少古建筑屹立千年不倒。尤其那赵州桥在1400多年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而如今,不少工程尚未建成便成齑粉,一些桥梁投入使用不久就要惹祸。  

   

  要说我们现代人无法和老祖宗李春相比,那和茅以升的差距也太大了吧!茅以升先生的钱塘江大桥,也就是钱江一桥,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抗日时期还被炸断过一次,可至今大火车天天跑,纹丝不动。而比它小了50个春秋的钱江三江,怎就未老先衰?制造车祸呢?这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的真实写照吗?至于良心,可能早让钱买走了,实在不想多说!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