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养成坏“习惯”
不要养成坏“习惯”
习惯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由于长期的重复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或言语行为上一种惯性。比如语言中的“口头禅”,还有我们常说所谓惯偷,惯犯等等。
习惯每人都有,只是各不相同。《三字经》曰:“性相近,习相远”。
习惯有好坏之分。
好习惯能让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帮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坚定前行,去追求成就自己的梦想。
坏习惯则会毁灭一个人,一个家庭,毁掉事业。社会上这类例子太多了。
这就是恶习和“瘾”。
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官员要习惯百姓骂声》。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是劝诫官员们不要计较百姓的态度,对责骂应该有理解宽容之心并引以为诫,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来自群众的骂声说明群众对官员的工作的不满或怨恨。对这样的骂声所取的态度, 取决于被骂者的指导思想。
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培养成正确的看待问题的“习惯”,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对待问题,其中就包括百姓的骂声。
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十分坚定和十分明确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在这里,主席讲了一个原则:论对错,不论人和态度。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陕北曾有农妇咒骂“飞机扔炸弹怎么不炸死毛泽东!”主席知道后特地找了这位农妇问了个究竟。原来是收缴公粮造成了农民生活的困难。于是后来才出现了“大生产”运动。
自身的错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发现和认识的。
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当事者迷”。这时候就需要别人的批评指正甚至责骂使之猛醒。因为“旁观者清”。
作者的意思是不错的,但我认为,对骂声“习惯”并非只有作者所说的一种情况。我大体将之分为两种。这两种态度,表面看起来都好像是“习惯”,但其性质却是截然不同:
一种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如主席所说。不论是谁骂和骂得如何,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骂得对不对,骂的是不是事实,该不该骂,然后坚持对的,纠正错的。
另一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你骂你的,反正你奈何我不得。如现在的官员腐败,“三公消费”和公权私化,尤其是胡乱折腾的拍脑袋决策等等,老百姓再骂也没用,他们早就“习惯”了-- 成了“老油条”。
还有另外一种比“老油条”更为恶劣,这就是恶霸。这类人依权仗势对骂者进行打击报复-- 于是便出现了“跨省追捕”之类权令智昏践踏法律的胡作非为。
鲁迅先生所说:“总之你不能说,你说便是你错。”指的就是这类人。
对于这类人来说,他这样干也是“习惯”。
这就是在某种指导思想的长期指导下形成的“习惯”,如逯公仆的“为谁说话”一样。
后两种“习惯”之危害和恶果早已是有目共睹。
有这后两种“习惯”的那些官员,他们不但充耳不闻百姓的一片骂声,甚至连中央的三令五申也视而不见。他们骄横跋扈,肆意妄为,为官一任,祸害一方。他们侵害人民利益,歪曲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党和群众的关系。社会上的诸多矛盾都由此而来,并因为他们的不遗余力而被不断地激化以致不可收拾。
因此,对这类老油条和恶霸的“习惯”,必须坚决持久地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