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赞成“让每个小学生升一次国旗”
我也赞成“让每个小学生升一次国旗”
马望野
==================================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一个建议:“让每个小学生升一次国旗”(见《北京晚报》2009/08/28)。作为一个年近80的老头,我也十分赞成他的意见。
他是这样提出自己的希望的:“希望每位小学校长手中最重要的文件是《学校学生轮流升国旗备忘录》,让在本校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课堂纪律如何、不分考试成绩优劣,都有在读小学的六年期间拥有至少升一次国旗的机会。”
这个建议,并不是一拍脑袋计上心来的即兴挥洒之举,郑老师是经过认真算计和考证的:“扣除寒暑假,开学期间一年大约还有40个星期一,六年就是240个升旗仪式。现在的小学,按每个学校1000名学生计算,每次升旗由4名担任升旗手即可。这样,完全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六年的就读期间升一次国旗。”
为什么要这样办呢?郑大王说:“在每次升旗仪式前,校长向全校师生隆重介绍几位升旗手。我相信,所有轮流担任升旗手的孩子,在升旗仪式前夜都会彻夜难眠,激动万分——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无须任何投资,为什么不做呢?”
在这里,我不揣冒昧,还想来一段狗尾续貂:担任升旗手的小同学,也能够学会升旗的技巧,懂得在公众面前的举止,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等等。
我家老二,上小学的时候,很幸运地得到了一次机会:于当时的国庆检阅活动中,在天安门广场拿着花环站着不动给图案镶边。就是这么一件事,不知让他高兴了多少回,直到他在国外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依然念念不忘,经常给我那两个还没有上学的孙子叨叨。可见儿时的辉煌记忆,对人生是多么地金贵。我想,在小学期间担任升旗手的难忘,也会和入队、获奖等等差不多地永留在他们人生的录像中的。
只要人们上心,爱国主义的教育,无时无地不可以进行。这在国内国外也概莫能外。
记得,有一次,我们老两口,旅游到美国南达科他州境内西南部拉皮德城西南方的拉什莫尔山(Mount Rushmore)。山上摩崖石刻着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亚伯拉罕·林肯和狄奥多·罗斯福四位总统的巨型半身塑像。这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美国名胜“总统山”。据导游说,其上所凿出的四位总统,乃是该国公认的伟人:首任总统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制定了宪法,创建了国家,被亲切称为“国父”;托马斯·杰佛逊,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当选总统后,坚信个人权利和自由,把民主政治向前推进一大步;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众对他的评价是不矫柔造作,说话、办事老实,特别是1863年,他发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后,更称颂他是“伟大的解放者”;而狄奥多·罗斯福,这位第26任总统,因在美国西部战争中战功显著,从而获得“圣胡安山英雄”的赞誉。山脚下的大道两侧,还竖立着十几根方柱,美国五十个州的州旗分别以四面一组装饰在大理石饰面的方柱上,象征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国体。参观完此地之后,我不能不佩服人家之用心良苦:宣扬爱国主义,竟是如此地下大力,花大钱!虽然没有碑文,没有史记,但是在前来游览的该国的男女老少,特别是孩子们的脸上以至心里,留下的恐怕那是很难抹去的尊敬和景仰。联想到在美国随时随处可以见到的星条旗——有时竟可以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胸前、背后、袖口、裤边以至臀袋之上发现,在我们以为过于随便、有点不敬之际,也不能不叹服其人对家国之亲。当然,我国的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等等,给国人的感观,并不一定就次于他们的“总统山”;但是,人家在这方面如水银泻地般的举止和形态,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点模仿和参考的价值呢?
郑渊洁先生的意见,之所以值得重视,依我看,还在于看似平凡,实却伟大;普遍实在而又深沉永久。它是对于我们历来已久的某种观念劣根性的反制,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某种行为僵化形态的逆行。郑渊洁老师在其大作里,劈头盖脑就指出:“小学每周一都要举行生国旗仪式,担任升旗手的一般都是大队干部,而且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升国旗的机会。”这一针见血之言,不能不是不公平的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这般的模式和规矩呢?在下估摸着,这就是我们因袭历来的陋习所造成的。我虽然不在少年人的环境里生活,但是生活在老年人的环境中,一般的氛围、规矩也都相差不多。每逢有事,不论大小,单位里总是找那么几个人:什么委员啊,什么组长啊,还有个别的常常上门请示或汇报的分子啊,概而言之,是头头们熟悉又信任的那批人。有信息,先告诉他们;有任务,先交代他们;有危险,先提醒他们。有福利,先照顾他们。因为:他们服从,他们听话。让他们发言,顺耳;让他们办事,放心;让他们出差,能干;让他们接待,周到;。。。。。。。上级视察,他们迎送;上级调研,他们发言;上级劳动,他们帮手;上级吃喝,他们陪客;。。。。。。记得,全国解放之后,我们曾经有一位首脑讲过一番大意如下的话:进了北京城,周围有一道城墙,长住下来,就容易走不出去了。这些话,细想起来,真能发人深省啊!几十年过去了,在下看来,有一些单位头头真很善于给上级构筑无形的城墙,既把首长包围起来,也把自己保护起来。首长以至首脑想要越城墙而出,难矣哉!例如,每年新春上级来我们的干休所拜年,对头头和他们一批人说,我们一会儿还要到下一个干休所去,不能一家一家地拜访了,就请你们代劳吧!上级匆匆一走,受委托的这帮人也匆匆散了;上级的慰问,尽管那只是一掠而过加几句客套话,也就由他们贪污了。他们既一向缺乏群众路线的素养,又经常体会不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鱼水之情;我行我素,悠哉游哉。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切断了上级和基层的联系,而且也使头头和群众生疏起来。干群之间就难免出现隔阂,这是可以十分肯定的吧?去年,本干休所组织旅游,我在门口路边等着上大巴前往,所长居然过来问我:你是哪儿的?我一楞,忽然醒悟过来,入住了将近十年,他居然还不认识在下,我也没有好气了,反问他:你是哪儿的?所以,由此想来,“担任升旗手的一般都是大队干部,而且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人”,这些经过筛选、审定的人,态度认真,技术熟练,不易出错,也很好看,单位放心,上级满意,而更重要的是,头头的宝座,因此也就稳如泰山了。可惜啊,惟独被剥夺的是其他绝大多数同学可能有而且应该有的学习技能和享受喜悦的机会。虽然不能说,这就削弱了小学生爱国的感情,但是也没有更上一层楼地加强小学生爱国的感情啊!
在这里,我愿意重复再说一遍:作为一个年近80的老头,也十分赞成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建议:“让每个小学生升一次国旗”,而且那不仅仅是为了加强绝大多数小同学们爱国主义的感情。。。。。。
(2009/09/21)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