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今后的坐标轴在哪里
笔者近来拜读了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这本书,并非想从那里找到什么佐证来证明什么,只是读了以后,总隐约感觉到有一种不舒服。这当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舒服,而是对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潜规则有一种新的感悟,在当今日趋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民主制度、法制社会中不但没有消亡,而且无处不在。在国有企业中,制度之外的潜规则——现实中的游戏演绎,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下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虽然国家有明文规定禁止国有企业领导人在企业内投资入股,但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领导人确实在企业内有自己的资产。仔细看看,国有施工企业现在还有哪几件设备是国有的?施工用的机械设备大部分都是租用私人的设备。有的单位领导允许职工个人购买机械设备出租给企业内部使用,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但是,这些机械大部分都是基层企业领导或项目领导的,只有那些能说了算的领导才能做到,“允许职工个人”这句话只是为了混绕视听,为领导自己作掩护罢了,一般职工是不敢购买机械设备出租给单位的,因为在这个工点有活干,下一个工点就不一定保证让干了,买了的,大部分都会亏本(个别有关系的除外)。而领导的机械就不一样了,不但常年有活干,而且单价只高不底,回钱又快,活干多干少还要看情绪。前些年上级曾规定企业和项目领导人自己的机械设备不能出租给本项目施工,他们就用调包的方式来掩人耳目,或以别人的名义出现,或将自己的机械放在另一个单位里干,把另外单位领导的机械放在自己负责的项目里干,互相关照着。就这样,经济增长果实被分配给了这些企业内部的“资本家”。所有利润变相地先由这些“资本家”收入囊中,剩下的才进行分配,或上缴企业,或发放员工工资。
正因为上层默许了这些下属的特权,久而久之,企业就形成了官僚特权的阶层。他们是国企中层、基层单位中说了算的人物,其资产在企业内部像滚雪球一样发展。上层明知他们有个人资产在企业内滚雪球,但因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上层又能说什么呢?这就是潜规则。领导赚了钱,胆大的其他从业人员也在别处赚一点灰色收入,这些上级也说不出话来。这种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没有人去说罢了。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企业的利润就这么瓜分了。
而今,中央明令禁止的规定,在某些单位似乎也不用规避了,干脆明目张胆的这么干。反正钱赚够了,还在乎“企业领导人”这个职位吗。而金钱和职位是相辅相成的,慢慢的,他们也会从基层变为中层又变为高层,因为他们往往容易走到高层。我担心,那时的国企还叫国企吗?
贪污是官的专利,只有官才可能贪污,凡贪污者皆官也。而有的官想贪,往往要规避这个“贪”字。国有企业的基层领导人购买机械设备出租给本企业内部使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投资入股,是投机资本和投机热钱,利用资本和过剩资本追求利益而偷偷注入内部这个“资本市场”(形成了所谓的资本主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度里,就是利用职务之便行窃,既实惠,又安全,因为他们借用“中国特色”作掩护。
企业内部的“资本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收入不用纳税,除了付给雇佣工人工资外,全部利润收入个人囊中。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剥削阶级。
国有企业内部的“资本家”算不算为贪,算不算为盗,立法机关没有定义。但公取也好,窃取也好,凡取非其物皆为盗,因为明知中央有禁令。但他们对上又不敢堂而皇之的做,这里应视其为“盗”。他们对下又是明目张胆的强硬出租,加一个“强”字,叫做“强盗”,我们干脆就冠其名为“资本强盗”。 虽然这个提法并不十分准确,但无伤大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企正式员工,无非就是资本主义采用的终身雇佣制,如果说还有一点保障的话,那就是“就业稳定”了。终身雇佣制虽然有弊端,但不会像今天一样让人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解雇。但对职工而言,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利益再分配原则?又怎样才能体现与人为本?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看待市场经济。我认为,市场经济与市场原教旨主义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把医疗、福利、教育、住房等问题全部交给市场解决是个错误;国企把医疗、福利、教育、住房等问题交由只拿工资的职工个人解决更是个错误,因为它违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润再分配原则。企业内部“资本家”把利润瓜分完了,哪里还有利润再分配?利润再分配的不合理,在物价持续高涨的今天,职工真的是有苦难言。而眼下又有下岗、待岗、内退的不断,这些实际上就是变相解雇。等到国民生活的底线被完全打破了,难道还要工人阶级再跟共产党起来闹革命,重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路子不成?
平时大家听到过很多的官场故事,透过现实表象,不难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这个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说潜规则是现实中的游戏,但这里讨论的问题可不是一般的游戏。读罢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这本书,看成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感悟历史、观察现实的坐标,它带来的巨大影响,已不仅仅限于阅读界,也不限于文化思想界,而且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度影响。它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揭示出隐藏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曰“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而如今,社会中的潜规则,新自由主义中性质最恶劣的是投机资本和投机热钱,这样的市场不是健全的市场,慢慢就会变成资本市场,并且是利用资本和过剩资本追求利益的资本市场。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根本所在。说到底,将经济托付给这样的市场根本不能真正发展“国民的”经济。
旧时期,整个官吏集团已经把俸禄外的收入列入了每年每日的生活预算,列入了十年八年甚至整个生命周期的预算,没有俸禄外收入的生活和晋升是不可想像的。朝廷的正式规矩是无法遵行的。把灰色收入视为理所当然,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明确信号:在皇上身边的心腹眼中,俸禄外收入已经在事实上获得了合法地位。以不同的名目,按不同的数量收受财物,已经成为未必明说但又真正管用的潜规则。这就意味着清官从上到下全面消失。与此同时,正式的俸禄制度则成了名存实亡的制度。这套正式制度也确实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它就像善于将老百姓逼上梁山一样善于逼官为盗。历史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农民造反?官都成为强盗了,民还有不反吗?。总之,从经济方面考虑,清官是很难当的。那时的正式制度惩罚清官,淘汰清官,硬要当清官的人,在经济上必定是一个失败者。当然,这里算的都是经济账,没有重视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官僚集团自始至终卖力挥舞的一面大旗,它翻滚得如此夺目,根本就不容你不重视。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刚直不阿可以为证。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见和盛名也可以为证。
新时期,觉醒的人们起来了,推翻了旧时期的机器,迎来了民主和法制,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而现时,我们又不得不怀疑,在共产党的天下,在国企的基层里,已经进入了“质疑社会主义性质”的时代,背地里已经被资本主义取代。在国企的中基层里,领导的“兄弟姐妹”、 “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婶”已经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我认为,这已经将政治和经济的支撑点从国有慢慢移向家庭或个人,这符合共产党理念的经济发展途径吗?从这里看,资本主义制度不但没有走到终点,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道路越走越宽阔了,社会主义反而走向了终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劳苦大众为之奋斗的理想,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而今又摇身一变,社会又回到了原点。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撑点,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了。企业内部的“资本家”现状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不就脱离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阵营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肆意横行了吗?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加“特色”),变成了有头无尾,不伦不类,四不像的“特色”制度——即制度之外的潜规则,这不得不让人们担心。人民是不是该思考“新社会主义”变革了。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一书,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经过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周到清末,到现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各种制度管理,根除了很多的潜规则,虽然它一时还难以消失,但只要加强社会民主,健全社会制度和法制,最终才能根除潜规则。
本人是戴着历史的眼镜,借用潜规则这个词来揭示目前国有企业基层的现状,采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建设性态度来观察现行社会制度,也许能让读者擦亮双眼,看清社会事件的真相,维护道德防线和世间正义,相信能提供一个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视角,以剔除潜规则在企业内的肆意泛滥,找出国有企业今后的坐标轴。
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利益是最终的考量,在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中,个人利益往往占了上风,因此,社会需要呐喊,我们需要理性之声。过去正因为有了呐喊,才有了革命,才出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正因为有了呼声,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才有了设计师,才有了这么多的革新推手。可如今,推手们又将其推向何方呢?
我们发出的理性之声,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再审判,也是伸张人类生存的公理。因为,世界就是在呐喊与冲突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