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纵横谈》
《反腐纵横谈》
官员腐败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官员的通病,人们对于腐败官员既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只能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或说他们是粮仓中的顽鼠把粮食耗光了;或骂他们是食品里的细菌,让食物霉烂变质;或恨他们是人体上的毒瘤,使人体消瘦死亡;或出版一本《官场现形记》,让人们引以为戒;或演一部《市委书记》连续剧,让人们识其真面目。
各国的当政者,为了防止和反对官员们腐败,也没有少费脑筋,少立法建制。但多以防范为主,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数百年防腐反腐的经验,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西方的官员比起中国的官员来讲,廉洁多了,腐败现象也少多了。但也没有根绝,不时也有腐败的传闻。因此,我以为要根治官员的腐败,必须在源头上下功夫,从酿成腐败的根基上下手。
第一,就是要选好人。在中国历来选官讲求德才兼备、荐贤任能。封建年代的官,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考科举”,就是所谓“学而优则仕”。二是“举孝廉”,就是推荐乡里公允的讲孝道、有德性的人。第一条是重才,第二条是重德,有些单打一,德才不易兼备。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员出自競选,先是由各参选党派推荐出该党的“贤德之士”,这种推荐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而競选又难免有“虚張声势”和“弄虚作假”之敝。而共产党的官员则靠“一把手”和党委“内定”,这就绝对要靠“知人善仼”了。这“知人”就得以“一把手”的好恶为标准来决定取舍,这“善仼”就是要让“一把手”的“知人”之人,得到“合情合理合法”的任命。这种选官方式,很容易为“买官卖官”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也为阿谀奉承之辈开辟了入官之路,更为投机钻营之徒以权营私创造了机遇,这样选出的官肯定不是“庸官”就是“贪官”和“腐官”。当今中国官员腐败之盛,行为之劣,概源于此。集古今中外选官的经验教训,要选好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入选对象的德才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为社会全体拥护,属于社会众望之士。二是其德才必须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皆为社会贤达之士,做到“众望所归”。
第二是要削官权。现代社会,人们称政府官员为公务员,把“官”聀定位于“公务”,一些官员更是自诩自已是民众的“公仆”。不管是叫“公务员”或叫“公仆”,都是属于为公众效力的人,是靠纳税人养活的人。这种身份官员必须要认账,而不能把自已当成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或“太上皇”。官员只有为国家效力、为民众服务的义务,没有仼何以权谋私的权力。官员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听命于民众,只有这样官员才不能胡作非为,“腐官”、“贪官”和“庸官”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
第三是要管好钱。钱这个东西是使官员腐败的催化剂,或是引诱官员腐败的钓饵。钱也是官员进行腐败的物质基础,一个人没有钱,他既进不了花天酒地,也无法去吃喝嫖赌,更谈不上生活上腐败。因此,让官员见不到钱、摸不着钱,是防腐反腐的治本办法。要管好钱的关健是“钱权”分离,“管用”分家。有权者无权管钱,用钱者不能管钱。而管钱者又没有权支配钱,必须听命于同级人民代表机构的授权和监督。只有这样,人民的财富才能兔遭官员滥用,而保证用得其所。
以上三点都做到了、做好了,我想官员腐败问题就从源头上治住了,官员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也就消失了。